眼睛乾澀,就想起《小孤星》這齣法國電影,四歲女孩小寶會演戲,賺人熱淚,她母親撞車死了,小寶揹着小背包獨自走到墓園找媽媽,果然讓她找到了,母女倆在墳場裏嬉戲。母親教小女兒伸手到空中亂攫:「我們去捕捉一個希望。」小寶把「希望」抓在手裏,蹦跳着走出孤寂的墓園。
想到小女孩往空中亂攫的那雙手,就感動。
我們都無中生有,在空虛裏找「希望」。
寫專欄,要寫得好,頭一個月,出賣過去幾十年的經歷;第二個月,出賣親人朋友;第三個月,出賣對過去的反省,對未來的憧憬;三個月過去,能學會在冷空氣裏抓住一個「希望」或者別的東西,學會「無中生有」,在虛空裏逮到虛無的話題,然後,對着虛妄的人世自說自話,世人卻愛上你這樣自說自話,才算站穩了,成為真正的專欄作家。
《莊子.人間世》,顏回問甚麼叫「心齋」(也有版本印成「心齊」的)?仲尼答:「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古人說話,很高深,不必都明白;但這「虛而待物」一語,絕對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寫照,是這個行業的難度。
你可以「虛而待物」?你敢「虛而待物」?時限到了,死線在前,你確信在「虛空」裏,真能待到「實物」?今天僥倖「待」到,明天呢?待到的「物」不好,不吸引,讀者就離棄你,老闆就驅趕你,社會,就逼死你。我敢在死線前一個鐘頭,才從牀上爬起來,像小寶那樣在冷空氣裏逮一個「希望」;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