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部講師 黃洪
上周港府公布了一系列驚人的數字。庫務局局長俞宗怡推測若政府不採取任何措施,本港現有的四千多億元財政儲備,將在六年後用光,而在二十年後,本港財赤及向外舉債金額,將高達二萬六千六百一十億元的驚人數目。
有關二十年財赤的計算無疑基於靜態的推測,現實上肯定不會出現。但隨着賣地的非經常收入大幅減少,在未來數年香港經濟缺乏新動力的情況下,港府出現赤字的情況顯然易見。有關報告的發表顯示政府無論在開源及節流方面將會有所動作,以這報告為有關行動開路。
在收入方面,筆者估計政府將強調要擴闊稅基,減低薪俸稅免稅額、開徵陸路離境稅及銷售稅;而在開支方面則會進一步推行外判及公司化來減少開支。但上述措施均會進一步擴大現時貧富懸殊的情況,港府在推行前必須小心評估政策對香港低下層市民的影響。
另一方面,十一月至一月的平均失業率大幅上升至百分之六點七,近二十二萬人失業。筆者按過去一年統計處公布的平均失業率推算單一月份的失業率,去年十二月份經已升至百分之六點六,而最新一月份的失業率經已高達百分之七點五,失業人數達二十六萬人。筆者估計在二、三月份農曆新年前後,將會有更多零售、飲食行業倒閉,失業率將會進一步攀升,所以在四月份公布的平均失業率將很有可能會達到百分之七點七至七點九的歷史超高水平。失業洪峯經已形成,但對於如何面對及解決,政府始終未能提出一套令人信服的辦法。巨額財赤與失業洪峯同時衝擊香港,香港財政及經濟可說出現近二十年來最嚴峻的形勢。
特首不幸地必須選擇於這個時候來遞交提名表,要在這艱難的情況下向市民解釋經濟前景真的非常頭痛。特首明知失業問題急速惡化,惟有重申會加快進行十年的六千億元基建工程,並承諾必須落實今年內創造三萬職位。但要大力投資基建的同時,特首又知道財赤問題也非常嚴重,所以他亦表示有信心在未來數年內將財赤問題解決。
又要增加基建開支,又要減低財政赤字,這明顯是矛盾的政策目標。但特首定調後,眾高官亦只能為既定的政策護航,解釋執行龐大基建並不會對財赤造成影響,理由是其中鐵路投資將由兩鐵負責,及有關基建將會分開多年進行。增加基建是過去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一方面保留香港作為南中國中心城市的競爭力,而另一方面亦推動香港房地產的發展。但這老黃曆是否管用呢?
從九鐵近來透露其單一投標的事件再一次顯示,有關工程只有一個合適的跨國集團表示興趣,九鐵也被迫使用單一投標。可見這些超大型基建只是對大型的跨國企業有利,而本地企業及工人只有很少得益,既然減低財赤及減低失業為當務之急,現時向超大型基建傾斜的方向應該改變。有關超大型基建應該減慢或減少規模,而短期應改為優先實行中小型的基建及環境改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