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恒生指數持續偏軟,港股跌穿10日線已有兩天,短期弱勢已成,在期指結算之前,暫時難有大起色,投資者宜稍作觀望。
提到恒指,本月初港交所(388)宣布會與標準普爾推出新的主板及創業板指數,不少人認為會對恒指構成威脅,但我卻認為新指數對恒指的影響有限,原因並非新指數缺乏代表性,而是我們必須了解現時恒指的市場定位。
市場上任何指數的出現,都是希望投資者在設定投資組合時,可以有一個指標作參考,不少大型基金都會跟隨一些指數表現去制訂買賣策略,摩根士丹利國際指數(MSCI)便是一例。理論上,一個指數若果涵蓋的股份很多,愈具市場代表性,其參考價值也愈高。
由於現時恒指當中沒有包含H股,恒指服務公司所持的理由是H股市值比重仍不算高,以及H股股權結構較為複雜。新的指數將不會拒絕H股納入指數,目的是要反映內地公司在本港市場的重要性,因此,若新的指數能夠進一步反映港股表現,要挑戰恒指的地位不難。
但是,若從實質功能上着眼,恒指被取代的機會不大,原因是恒指在市場扮演的角色已非一個參考指標那麼簡單,而是與期指市場的衍生工具拉上直接關係。較資深的投資者都知道,港股之所以吸引外資,原因是市場較細,資金很容易將股市舞高弄低,而再透過期指市場進行對沖、套戥或者「炒單邊」獲利。
簡單來說,現時恒指除了是一個參考指數外,也可視之為一種產品。由於恒指成分股比重集中於數隻大型股份,所以大戶只需推動數隻大型股份,便可影響整個恒指及期指表現,獲利較為容易。所以即使日後有新指數為市場所參考,相信某程度上大戶亦不會放棄現時恒指及期貨市場關係所帶來的獲利機會。換句話說,恒指仍有一定的存在價值及市場地位。
其實除了恒指外,有關機構已多次推出不同類型的參考指數及相關的衍生工具,但到頭來交投都不活躍,市場普遍都喜歡買賣恒指期貨期權,究其原因,這與恒指多年來的「慣性收視」有關。標準普爾之所以推出新指數,與現時龐大的強積金市場有關,它希望為現時的基金經理提供更多的參考及投資指標。但是,在產品推出之時,相信在市場定位及制訂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