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各有所得 - 李怡

李怡專欄:各有所得 - 李怡

布殊訪華,儘管中美雙方沒有達成任何協議,但在營造兩國關係和緩的氣氛上,總算有象徵意義。對江澤民和布殊本人來說,也各有所得。
從江澤民的角度來看,最大的期望是布殊能公開重複克林頓所說過的對台「三不」(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也不支持台灣參加以國家為代表的國際組織)。這顯然不大可能了。因為自布殊上台後,就從未肯定過這三句話。退而求其次,江澤民希望布殊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和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因為美國國內有一些鷹派的意見,認為三個聯合公報已過時,要求美中另外協議一個公報。而這三個公報是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然而即使這個期望,布殊也終於只在與江澤民會談時說,而沒有在公開的場合說。為了怕布殊不在記者會上說,所以江澤民在記者會開場白先說了,他說,布殊總統強調美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江澤民退而求其三,是期望布殊不要公開講協防台灣這樣的硬話,結果布殊還是說了,只是婉轉地說,他兩次提到《台灣關係法》,並說「我們曾經承諾要保護台灣」。
大體上,布殊沒有過分出言不遜,而且講到台灣問題時都是以輕鬆的表情、笑容滿面地說的,所以沒有給江澤民的親美路線製造困難,算是對江澤民主導「十六大」的人事布局,有所助益。
從布殊的角度來看,他在中國宣揚了美國對自由的價值觀,批評了中國教科書對美國的不真實描述,對美國選民也算有所交代。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賴斯對記者作簡報時透露,布殊要江澤民了解,「現在的國際安全環境,會影響美國在《台灣關係法》上所承擔的義務。」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九一一」後,美國對任何涉及安全的事都不能掉以輕心,因此美國對防衞台灣安全的義務,也較前重視,以免美國國內與國際社會對美國的安全承諾與決心發生誤判。
但這種防衞是以台灣不要有挑釁行為作前提的。如李登輝的「兩國論」,換來的卻是美國政府「三不」政策的待遇。
台灣對美國的要求一如九五年發簽證給李登輝,即使實現了,隨後而來的也是美台關係的走一步、退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