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多前講及矽谷的環保問題時,曾經說美國人浪費,當時小弟居住的一帶沒有垃圾分類,後來才發現原來垃圾分類在矽谷都算普遍。
但小弟始終認為美國人浪費,例如數據顯示,雖然回收再用的比率已經是五成了,平均每個矽谷人每天仍製造兩磅家居垃圾。即是說,如果沒有循環再用的政策,這個數目將會是每天四磅。要知道馳名多垃圾的香港,現時也只是每天兩磅的家居垃圾吧。
另一方面,矽谷的每名員工更平均每天製造八磅的商用垃圾,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了循環再用的政策之後,整體垃圾的重量卻是有增無減,反映用戶毫無節儉的意識。試想想,美國每年可以製造六百萬公噸的過期食物,他們浪費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此外,矽谷人依舊經常流傳水質受到污染、不宜飲用的說法,所以不少人都會購買礦泉水來飲用,因而製造大量的膠樽。小弟翻查過資料,矽谷的食水供應部門其實每季都會公布水質布告,矽谷食水的污染物含量,近年一直都低於世界衞生組織的規定,為何會有食水不適宜飲用的傳聞?是因為以前曾經出現過有關報道,還是大家看到電視推銷濾水器的廣告而過分擔憂呢?
電腦垃圾(e-waste)更加是矽谷的一個大問題。由於顯像管含有鉛等重金屬及其他有害物質,加州去年已經禁止把電腦螢光幕或電視等放入堆填區,但有關當局卻沒有指引怎樣處理這些垃圾,令各大小公司及住戶囤積數百萬件這類的垃圾。
除此之外,一部電腦的各樣零件,合共起來有差不多一千種危害環境的物質。現在加州平均每日有六千部電腦遭替換,最理想當然是把舊零件循環再用、或是捐贈給有需要的機構,但無論如何處理也好,也得找個單位支付這個開支吧,可是政府、製造商等在這個問題上還是在你推我讓,想不到大家在享受完「dot.com火鍋」之後,卻沒有人願意去「洗碗」。
長遠來說,立即減少電腦的污染物才是辦法,矽谷一個環保組織便倡議為電腦訂立新的「綠色標籤」,以表示該電腦含污染物的程度,例如無鉛電腦標籤等,這樣消費者就可以有所選擇。
如果香港尚未有特別措施處理電腦垃圾,政府也是時候鑽研一下e-waste這個問題了。
魯笨
電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