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解決財赤要踏實

投資縱橫:解決財赤要踏實

董特首在無競爭下連任,拋出6000億元美麗藍圖以壯聲勢,但政府財政出現結構性危機,將推行不受歡迎的開源節流措施,先來一個7年後用光儲備的恐嚇,政府向社會傳遞了一個矛盾的訊息。
自97金融風暴至今,港人縱是滿腔不滿,但已逐漸接受現實及更為踏實,但政府的表現則並非如此,「假、大、空」的情況仍多,面對經濟持續不景,結構性赤字的威脅,政府似乎有必要認真地反省一下。
在聯滙制度下,香港完全失去貨幣政策的彈性,而區內貨幣相繼大幅貶值,令香港在計及滙價情況下,競爭力完全處於弱勢,但現時並非與美元脫鈎的時機,故要解決問題只可尋求他法。

先削減公共開支
貨幣政策沒有鑽營的空間,便只有向財政政策入手。經濟低迷、失業率高企,令加稅之門被封,加上香港稅基不闊,開徵小規模的稅種幫不了很多,要有效削減赤字,削減公共開支是最直接。
現時社會上主要針對的政府開支有兩項,一是公務員薪津,其次是綜援。前者是龐大的支出,且有客觀事實證明公務員薪酬較市場偏高,在市民普遍傾向支持政府削減公務員薪津的情況下,相信即使公務員反對,亦將難逃一減。筆者相信,削減之幅度會是5%至8%。
至於綜援方面,能減之空間有限,因為失業者現時能找到工作的機會不大,政府極其量只能調低每個綜援個案的金額上限。亦有學者建議發行債券以解決財赤問題,筆者並不同意這是一個有效方法,發債確可令赤字縮小,但實質上並沒有解決結構性赤字問題,那只是一種數字把戲而已。政府一旦玩上這種把戲,只會如吸毒般愈踩愈深,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