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周末絮語 - 李怡

李怡專欄:周末絮語 - 李怡

在總數只有七百九十四名的選委中,董建華挾七百零六人的提名表格參選,顯示已杜絕有任何人可取得一百人提名的參選門檻矣。選舉事務處公布了對董提名的選委名單,報章亦刊出沒有對董提名的名單。
董自動當選殆無疑問。提名過程也等於是一次記名投票,並以此閹割了《基本法》規定的不記名投票。試問當董的提名表格送到各選委面前,各界「精英」尤其是商界人士,考慮到自己的政治、經濟利益,敢以不提名來表明「反董」?


在選舉制度不改變的情況下,董建華這次的連任模式,將會成為未來任何一屆特首連任的必殺技:1中央不可能不支持現任特首;2.由現任特首徵集連任提名,必獲絕大多數;3.其他人無論民望多高,也不可能參選;4.現任特首自動當選。
因此,日後特首必做兩屆,可成規律。

董伯對於獲七百零六人提名,沾沾自喜地說:「要贏就要贏得漂亮!」
按他的「漂亮」標準,比他贏得更「漂亮」的是中國人大,政協以及中共黨大會的選舉,幾乎都是一致通過。

董伯又說,贏得漂亮可「讓外界感到大多數市民是支持和認同我的」。
七百多選委就代表了「大多數市民」?這是欺人,還是自欺,香港這個自由、法治、開放的城市,以八百人來選行政首長,已是國際笑話了;特首居然會認為「外界感到大多數市民支持和認同」他,豈非可入笑話大全?


港大民意調查,董伯的民意支持度上升一.六分,董故作謙虛地說:當民望上升時,他不會特別高興。
這不是謙虛,甚至不是正視現實。真正的謙虛與實在的回答應該是:儘管民望上升,但對施政不滿的仍高於滿意的達一成,因此現在絕非高興的時候,而是要更為努力的時候。

董伯又說要在三至五年內,將香港發展成類似溫哥華的地區性郵輪中心。
甚麼資訊科技中心、中藥中心,亞洲的紐約和倫敦,這些空頭支票,過去幾年已聽得夠多了。當董伯再提甚麼中心時,我們知道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最佳注腳。

布殊亞洲行,在日本、韓國這兩個美國加盟國,都有反美示威,反而在中國這個與美國摩擦不斷的國家,卻沒有反美示威,倒是有法輪功學員對中國政府的抗議示威。
這正是民主國家與專權國家的最大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