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和氣收場 - 李怡

李怡專欄:和氣收場 - 李怡

儘管三十年前後,國際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但布殊這次的訪華,與三十年前尼克遜訪華的邏輯卻是一樣的,那就是一個與美國積極交往、融合於國際社會的中國,符合美國的利益,同時也是世界和平的穩定力量。
自尼克遜以來,三十年的歷任美國總統,在當選前及當選初期,對中國都是口出惡言,但最後仍回到與中國合作的軌道上。布殊總統在當選前及上台初期,對中國也沒有好話,說中國對內「殘忍無情」、對鄰邦「粗魯」,但今天,他也從「ABC策略」(anythingbutClinton)轉為接近克林頓的「三C原則」(candid,constructive,cooperation)矣。原因很簡單,布殊儘管有他所堅持的價值觀,但從現實政治來看,一個融入國際社會的中國,比一個被民族主義束縛的中國,更有利於世界的穩定與安全。
中美之間當然有許多分歧,其中最大的分歧是台灣問題,人權、武器擴散和宗教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兩國基本意識形態的差異,對中國領導人來說,絕不可以輕言妥協,因為妥協就會刺激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尤其是軍方高層,很可能會使當今掌權者的地位發生動搖。然而,只要中國釋放幾個異見人士,並表示願意以對話來代替對抗,這些問題將會繼續擱置,以及繼續有所摩擦。
從布殊來說,他此行的最大目的,是要取得中國對於美國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以及打擊「邪惡軸心」的支持。具體來說,就是要求中國履行二○○○年中美雙方達成的協議,停止輸出足以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導彈零件及技術。中國對此協議至今未履行。此外,涉及反恐,布殊可能想與中國達成在中國設置聯邦調查局(FBI)辦事處的共識。這兩方面,中國可能會作些讓步。但對「邪惡軸心」問題,中國將會向布殊解釋,中國須維持與北韓的友好關係並對北韓施加影響力。

至於台灣問題,美國自克林頓第二任總統期內,即加強同台灣的軍事合作。這次布殊東來,在日本又重提「對台灣人民的承諾」,而且他講的「承諾」,採用的是強烈而正式的commitment,而不是較柔軟的promise。中國對布殊的這些言行,只能詐作不知道了。只要布殊願意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就不會刺激中國黨政軍內藉口民族主義而反江的勢力。際此中共「十六大」召開之前,三位老人的留任問題尚在,纏鬥之中,江澤民亟需以「安外」來取得主導高層人事的籌碼。因此只要布殊不會在中國出言不遜,能和和氣氣地完成訪問,對江澤民來說就萬事大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