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衡:升中口試噩夢開始了 - 盧鋼鍇

教育論衡:升中口試噩夢開始了 - 盧鋼鍇

盧鋼鍇

《教育改革進展報告(一)》說改革中一派位機制的目標是「……讓學生享有連貫而全面的學習生活;並且減輕派位組別對學校及學生造成的標籤效應;同時使中一收生準則趨多元化。」筆者甚質疑目標的成效。過去學能測驗的瘋狂操練情況確實已到忍無可忍的階段,但新的派位機制又委實問題多多。報告同時列舉了很多正面而又可喜的數字,無論數據是否正確可靠,請教育界的有心人正視一個較學能測驗的瘋狂操練更不健康的現象。

口試訓練班受歡迎
新的派位機制讓中學自行收生由百分之十增至百分之二十,原意是藉收生的百分率提高,減輕小學的學習壓力,但事實並非如此。近日與十數小學校長閒談時,發現他們正努力蒐集名校口試試題。校內設口試訓練班的學校不勝其數,以往是操練學能測驗,現在是操練口試,操練的時間絕對不遜於學能測驗。
口試除教導學生考試時應注意的禮貌外,最重要是訓練英語會話;口試無邊無際,無範圍,天文、地理、歷史和時事等……記得愈多愈好。校長們都承認學生承受的壓力比學能測驗時大,教師們投入的精神時間比以往更多;最慘的是要投中學名校所好,要探取名校口試試題傾向。
有校長吐苦水,明知這樣做付出多,收效少,亦非教育之道,但如果不隨波逐流,家長會認為學校不認真,老師懶惰,不關心學生,直接影響校譽和日後招生的本錢。政府說要為教師鬆綁,怎樣鬆?
校長們還透露,港島南區一私人屋苑的業主委員會,舉辦升中口試講座,請專家(一些名校現役或退休教師)指導小六學生應試技巧,收費二百七十元,上課四節,海報一出,四班瞬即滿座。

中學只重品學兼優
在商場的投考名校的口試班愈來愈多,這背後顯示了甚麼?教育署發表「中學處理自行分配中一學位」調查,顯示中學認為學生最重要是操行佔百分之九十一,課外活動佔百分之八十七、校內成績佔百分之八十四、成績排名佔百分之八十二、面試佔百分之七十八、服務獎項佔百分之七十。
第三項至第五項都與學業成績有關,中學想要的是品學兼優的學生,課外活動和服務獎項其實是為多元化收生裝裝門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