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昨)很多香港市民用慣「身份證」,不想改為「身分證」,不少影劇娛樂界人士亦簽名支持挽救「身份」,包括吳思遠、張同祖、成龍、劉德華、周星馳、陳寶珠、吳宇森、徐克、施南生、周潤發、林青霞、張艾嘉、方太等……難以盡錄。
我們曾與律政司專員嚴元浩晤談,他說有人認為收集明星簽名的說服力不足,因為他們不是文字專家。其實也有很多文化界學術界人士簽名支持。還有「香港律師會」和「大律師公會」都是至今堅持沿用「身份」。昨日談到研究文字極受尊崇的饒宗頤先生雖不簽名,亦明確表示無必要把「身份」改為「身分」。還有多位港府高官及立法會議員,不便簽名,但也不滿把香港一向慣用的「身份」夾硬改為「身分」。
嚴元浩承認,九十年代初律政署翻譯英文法律時選用「身分」,是只顧查字典,忽略了港府及市民早已採用「身份」。但他強調政府部門及民眾有權自由選擇,不必依從法律詞彙。可惜有些人誤以為官方已經規定了,一見「份」便改為「分」。
坦白說,我對挽救「身份證」的機會毫不樂觀,因為除了官僚方面的混亂,四份主流大報亦誤信「身份」是錯,強制改用「身分」。在九七回歸之前便流行這樣否定香港原有慣例,特區成立後更喪失港人一貫的「身份認同」,全港愈來愈「分化」了。「身分派」更堅持「視而不見」基本法用的原來是「身份」。
大陸學香港用「身份證」(份字有人旁)後,就比香港更有香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