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30年前後 - 李怡

李怡專欄:30年前後 - 李怡

美國總統布殊今天抵達北京,開始他亞洲行最後一站的訪問。今天,正是三十年前尼克遜總統突破中美關係對中國進行震動世界訪問的日子,美國白宮安全會議發言人因此表示,布殊將藉此機會展望下一個三十年的美中關係。
三十年的滄桑,國際形勢已大不相同了。三十年前,正是美蘇兩大超級強國在軍事上維持「恐怖平衡」的時代,任何一國的戰略核武器,都能把對方整個國家消滅數十遍,而且第二打擊力量也足以使先發制人的威懾起不了作用,因此,權力平衡是當時維持和平的唯一手段。在美蘇「恐怖平衡」之外,美國拉攏決不與「修正主義」妥協的中國,等於在自己的天平上加一個砝碼,作用不可謂不大。因此,在杜勒斯於一九五四年日內瓦會議拒絕跟周恩來握手之後,尼克遜在停機坪還沒有完全走下階梯,就老遠向周恩來伸出友誼之手,並緊握一分鐘。
三十年後的今天,美蘇恐怖對峙的局面結束了。布殊總統去年上台後,美國流行一種理論,認為「單極超強」的美國更能維持和平。這理論在美國對阿富汗的反恐戰爭之後,更甚囂塵上。美國取得了俄國的合作,插足中亞,成為不受任何國家挑戰的主宰力量。美國的力量不僅表現在軍事實力方面。在經濟、金融、科技、資訊甚至美式文化方面,對全球的影響力也絕對是超強地位。
在這種情勢之下,布殊總統上月發表的「國情咨文」,將伊拉克、伊朗、北韓形容為「邪惡軸心」,明示要把反恐戰爭擴大到這三個邪惡軸心國家中去。這一提法,受到歐陸盟國的反對,但美國官員已經表示,如果北約盟國不肯參與打擊邪惡國家的行動,美國決定憑自己超強的軍力,獨自處理。因此,布殊的談話,不像是宣傳攻勢,而更像是真正採取軍事行動的前奏。

然後,布殊開始了亞洲行。他在日本重申了針對三個邪惡軸心的政策。儘管有日本民眾對他這一說法舉行了反戰示威,但日相小泉純一郎卻無可選擇地予以附和。布殊接着到南韓與中國訪問。他訪問中國的目的之一,是要阻止中國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向他認為仍支持恐怖活動的國家北韓輸出。至於台灣問題,布殊前天在日本國會已公開表示:「美國會牢記對台灣人民的承諾。」
布殊剛上台時,有人形容布殊的中國政策是「ABC策略」,即anythingbutClinton(只要是克林頓做的,都不對),現在,則已改為國務卿鮑威爾在參議院所界定的「三C原則」,即candid,constructiveandcooperative(坦誠、建設性與合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