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都說如今在股市賺錢甚艱難,可能是由於資訊過分發達,令大市變得愈來愈由消息主導(news-driven),當投資(機)者聽到市場任何傳言,很多時候在仍未辨清真確性前,已偷步入市或沽貨,形成市場走勢相當難捉摸。這引伸另外一個問題,有朋友向我提出這對採用基本分析為依歸的投資者不利。
我卻否定這種看法。事實上,這幾個月一些表現最好的股份便是那些低PE而一直受市場忽視的中型企業,這些公司都有一些共同點,第一,過去幾年純利增長穩定,每年平均有10-20%;第二,管理層擁有面對逆境的能力,在過去幾年香港經濟進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下仍保持雙位數字盈利增長;第三,平均負債比率不高,不少還處於淨現金,即是說,公司可隨時等候合適收購目標,以「超值價」買入優質資產,另外,又可選擇將現金派給股東;第四,正如我一直強調,買入股票時機最終還看公司估值,例如在股市摸頂買入,即使是頂級大藍籌,亦要「有排捱」才得見「家鄉」,因此這些優質公司一般的PE在未被市場全面發掘時只有單位數字,息率亦達5厘或以上。
不太貼近市場的朋友可能問,企業如何能在經濟逆轉時仍能賺大錢?這個問題可能談上半天以上,我嘗試以一個實際例子加以說明。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思捷Esprit(330)這間香港非常著名的零售公司,思捷剛公布其中期業績盈利大升4成至3億8千多萬港元,比市場預期更佳。盈利大增原因是歐洲業務表現強勁,加上主要銷售據點德國,其企業稅率下調所致,同樣重要是邊際利率(以純利計)上升至8.3%,增長22%。可見做生意與投資亦有共通處,分散投資能幫助盈利增長更穩定。
思捷在公布業績後,再宣布斥資億半美元收購EspritInternational37%及美國Esprit商標,完成統一全球品牌策略。從思捷股價表現來看,投資者非常受落其業務發展目標及業績,思捷曾單日急升25%,以一間市值逾百億的公司,這種升幅非同小可。我認為思捷重視品牌投資得到應得之回報,其部署全球業務更令品牌效應盡情發揮,另外不可忽略的是管理層所展示的功力,試想想,管理香港各零售店已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要將業務成功拓展至香港以外絕無僥倖成分。思捷的例子展示逆境中如何找出路,除投資者外,我希望上述分析對香港企業家亦可帶來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