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布殊繼續亞洲三國訪問行程,希望能夠強化亞洲友好國家的關係,包括日本及南韓。至於中國,布殊由開始之時態度十分強硬,把中國視為競爭對手,以致到近期不得不承認,中國與美國的經濟合作十分重要,希望今次訪華,能加強彼此之間的關係。
不過布殊有個語言問題,時常會把講稿讀錯,例如在日本的演說當中,他把通縮(Deflation)說成貶值(Devaluation),結果導致外滙市場一度有所反應,日圓滙價下跌了不少,因為市場以為布殊會支持弱日圓的政策。
通縮是通脹的相反詞,意思是指日常消費物價下跌的意思。如果市民的收入沒有減少,失業率亦沒有攀升,那麼經濟出現通縮並不是件壞事,因為市民的購買力實質是加強了。
可是出現通縮背後的原因,就是供過於求,公司的存貨賣不去,結果要減價促銷。既然出現大量存貨,代表生產過剩,公司便不需要那麼多生產力,結果是裁員、減薪、減少新的投資,因此市民的購買力便因裁員、減薪而下降。日本在近十多年便遭遇到這個通縮問題,因此布殊覺得此事值得關注。
至於日圓貶值問題,相信是亞洲各國所關注,因為恐怕會爆發第二次亞洲金融風暴。如果國家實行固定滙率,而國家又把滙率貶值的話,便稱為Devaluation,但日本是實行浮動滙率制,貶值應該稱為Depreciation。所以就算布殊支持日圓貶值,亦應讀成Depreciation,因此市場很快便發覺布殊可能說錯話,而日圓滙價亦很快回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