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項調查顯示,市民認為電台節目及報章論壇比立法會議員及政府部門更能有效地表達民意,學者指出特區政府管治已陷於「傳媒治港」的弱勢,必須加速民主化才能加強認受性。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去年秋季以隨機抽樣方式訪問了八百二十四名市民,結果發現,近五成受訪市民選擇電台節目為最有效表達民意的渠道;其次是報紙論壇,有近三成人認為有效表達民意;至於作為民意代表的立法會議員辦事處則只有一成多人認為有效;認為政府部門有效表達民意的更不足一成。
調查又發現,在被問到新聞傳媒與立法會,兩者誰更能代表民意時,有六成的受訪市民選擇新聞傳媒,選立法會的只有三成。另外,三成半受訪者認為現時最能夠主導社會討論議題的是新聞傳媒,認為是立法會及政府的分別只有兩成七人。
負責調查的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指出,市民在電台節目中可直接發表意見,並有即時回應,互動性強,相比之下,仍未有由全面直接選舉產生的行政長官及立法會顯得較被動。
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蔡子強指出,政府各局長每日也派員收聽幾個電台的時事節目已是公開秘密,政府施政受傳媒左右亦是世界性趨勢,外國政客對這種遊戲規則都非常熟練,本港官員中只有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較懂得利用傳媒反客為主。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張文光認為,立法會內太多「保皇黨」,不少代表民意的議案都被否決,令市民轉為直接向電台說出不滿。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葉國謙則認為,議員辦事處其實處理了不少市民投訴,只是曝光率不及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