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項調查顯示,市民如廁洗手後,最多使用抹手紙及乾手機將手弄乾,但一項於英國進行的調查卻發現利用乾手機吹手後,殘留在手上的細菌含量,竟不減反增,含菌量較原來增加兩倍多,而大部分乾手機噴嘴中,更含有可導致食物中毒、腹瀉的金黃葡萄球菌、腸杆菌科細菌等。
衞生用品生產商金佰利(香港)有限公司,於去年五月進行的調查顯示,二百名受訪者中,有三成喜歡使用即棄抹手紙,一成人喜歡使用吹風乾手機,百分之四喜歡用卷裝抹手布。
此外,六成一受訪者認為抹手紙對皮膚較佳,四成四認為抹手紙較清潔,但五成二受訪者認為,吹風乾手機較為環保。
該公司引述英國UniversityofWestminster生物科學學院九八年進行的調查顯示,受訪的近一百名男女中,使用抹手紙或抹手布抹手,可有效減少如廁後殘留在手上的細菌,減幅分別為六成及四成半,但使用乾手機,反而會令手上的細菌增加逾兩倍,原因是細菌往往在溫暖的乾手機噴嘴上寄生。
調查指出,被抽查的乾手機中,超過六成的噴嘴沾滿腸杆菌科細菌,另有九成則沾滿金黃葡萄球菌,負責調查的講師KeithRedway指此類病菌經一段時間後,會繁殖成沙門氏菌、大腸杆菌等,人類在使用乾手機時若沾上此類細菌,並經食物服入身體內,便會導致食物中毒、腹瀉等。
另外,調查發現四成被訪者洗手後,只在乾手機前將手輕輕吹乾,隨即將手抹在衣服或頭髮上,助長細菌散播。
不過,香港中文大學微生物學系副教授葉碧瑤認為,只要如廁後徹底洗手,便足以防止細菌傳播,抹手紙、抹手布或乾手機等,並非令細菌傳播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