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訪港期間,向外界表示中國經濟增長應可保持7%,在提及「保七」之同時,戴行長亦表示中國有減息空間,這個消息對國企股帶來即時刺激。去年美國進入減息周期,中國當時並沒有同步跟隨減息,而在中國經濟仍在起飛階段,有關官員暗示國內有減息空間,究竟背後原因何在呢?
有市場人士認為假若中國真的減息,國企股自然受惠,原因是減息後有助減低國企債務的利息支出,從而改善盈利。然而,國企本身的借貸水平一直不高,即使中國減息,其實對國企盈利影響不大,因此這只不過是一個藉口借勢炒上而已。另一角度而言,我們要從一個宏觀的層面去看國企股如何受惠於減息。
對於減息效應能否發揮,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及投資者對國家的經濟信心水平,假若信心不足,即使大幅減息,也不能刺激消費及投資,情況就好像香港去年的情況一樣,即使跟隨美國多次減息,對經濟也無補於事。然而,假若中國減息,情況則不同了,雖然中國經濟近年急速起飛,但本身仍存在隱憂,例如去年中國GDP增長為7.3%,但國家計委的研究報告顯示,去年第4季的GDP增長只有6%,而很多研究指出GDP所以放緩,很大程度上是內需不足所致。
然而,有些地方是我們必須注意,首先,近年中國經濟急速增長,帶動整個消費市道同步向上,因而導致整體消費的基數變大,因此出現一時間放緩也不足為奇。但是為求達到「保七」的目標,維持及刺激內需是非常重要的,以目前國內的經濟加上普遍國民消費信心仍強的情況下,落實減息絕對能夠刺激國民消費,從而帶動內需向上以刺激經濟增長。
另外,內需之所以佔一個重要地位,實與政府對金融借貸活動有所限制有關,中國政府對於投資市場一直保持小心審慎態度,所以國內一直奉行所謂「穩健貨幣及積極財務改革」,其實令到金融機構沒法活躍貸款放投,而企業融資困難普遍亦存在,這個情況我們可從去年銀行對企業貸款增長速度下降而找出端倪,假若政府繼續奉行這個較保守的策略,市場不能對減息刺激投資帶來太大期望,所以我們相信減息效應發揮在刺激內需上。當然,我們亦不能忽略中國開放後,外國資金投資對國內經濟的刺激,好像1月份外商在中國直接投資達29.6億美元便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