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加強監管龐大補習市場

須加強監管龐大補習市場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總幹事 戚本盛

農曆新年過後,踏入二月中,正是十多萬高級程度會考和中學會考考生的最後衝刺期,這段時間,也是一年之中,開辦各式公開試補習班的補習社最活躍招徠學生的時段之一。
論數量,香港的補習社似乎不及台灣般興旺,但也不應小覷香港的補習風氣。我不知道教育署是否掌握有關的統計數字,以我個人經驗來說,平均可能高達三、四成學生是有補習的,我相信,補習,其實是本地一個龐大而較少人研究的教育市場。

正規學校必須反省
香港的補習現象是多方面的。一些小本經營的,功能其實以託管為主,而較少甚至沒有家課輔導。這可說是因應香港雙職家庭較多,而託管等家庭服務較少所致。據悉,這類型的補習社,不少開在學生鄰里左右,雖然已經因為一天取錄二十個學生以上,或在同一時間有八個或以上學生,按《教育條例》已是應予規管的「學校」,但教育署因為明顯的理由,譬如人手與重要性等,一直不能徹底執行規管。
當然,有不少補習社着重功課輔導,以及跟進學生在學校中落後的課業,這種補習社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正規學校教育只知趕進度,而未能照顧學生是否真正學到教師所教授的內容,簡單一句,這是「學校失效」,學校沒有以「教好學生」為目的,是教師應該反省的。
我知道甚至有一些補習社,專門針對一些名校的課程而開設不同年級的補習班,這些學校的學生下課後,大半班同學一起到這些補習社補習去,與其說是「補習」,不如說是「預習」,因為補習社早已掌握學校的課程進度,於是「先發制人」,把明天於學校課堂上將會講授的內容,先授予學生,翌日學生上課反而成為溫習,因為要學的早已學懂了,或者起碼先作涉獵,無論是實質成績,抑或給教師留下的印象,亦自然較佳,漸漸便形成學生補習「有效」的現象,於是補習社也其門如市。不論這種現象有否干擾教學,或者又一次反映學校失效,這些補習社如何利用及強化學業競爭氣氛,也是值得深究的。
最矚目的,也是涉及極大利益的,當然是公開考試的補習市場。傳媒贈興的報道,鋪天蓋地的廣告,都造就了開辦這類補習班如雨後春筍的現象,個別「補習天王」學歷與能力不足的笑話,在資訊與理性皆貧乏的市場中出現,也便不足為怪。當然,這方面的補習導師,掌握了學生的心理,肯迎合甚至塑造學生應考的短期需要,無疑是對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市場論者,當然會認為學校教師迎合不了學生消費者的需要,這固然有一定道理,也是教師應該從專業角度反省的。若再分析下去,這也說明了專業教學應着重學生長遠成長與學習,與考試成績這些短期的功利目標,往往不易調和,這種緊張關係,不是粗糙的教育市場論調所能解決的。

騙倒急功近利學生
因為授受雙方都着重短期利益,這類補習社的經營醜聞也特別多。補習教師用近乎欺騙的手法說有「獨門秘笈」,說預測試題準確,教學生在答卷中留下記號以便考試局中的內應「識做」等等,雖然不值一哂,但卻也真的騙倒不少急於考取上佳成績的學生。至於沒完成註冊就已招收學生,以及用各種手法鑽法律空子,甚至旨在騙取學費等等手法,也是層出不窮的。
針對這些問題,在制度上,政府及補習社辦學者,應考慮是否仿效旅行社營運,在學費中撥出若干百分比存進一個行業的中央保證金裏,以便在必要時提供賠償。教育署也須加強宣傳和執法,這固然是責無旁貸的,不過,一些教育署督學到補習社巡查時,曾遇到過面對彪形大漢阻撓的事件,看來,教育署有必要及早籌謀對補習社的監管與巡察,有需要時應與警方進一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