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兩岸經合有利統一

加快兩岸經合有利統一

浸會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鄭毓盛

新春開始,兩岸局勢又成為討論話題。中國副總理錢其琛發表了有關對台政策的「一.二四」講話後,兩岸局勢看似出現轉機。現在要看的是民進黨怎樣去接招。
錢其琛講話反映了北京的新策略,政治上是區別對待民進黨黨員,歡迎部分民進黨人士以適當身分參訪大陸,經濟上是謀求進一步合作。

大陸願聽台意見
台北國台辦指摘大陸在政治方面缺誠意,然而北京在經貿合作方面的讓步,卻十分明顯,特別在「三通」的問題上提倡以民間行業組織進行商談,實際上是擱下了有關「一個中國」原則的爭論。與此同時,錢其琛亦表示願意聽取台灣各界人士關於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密切兩岸經濟的意見和建議,盡量在有關問題留有彈性。
北京一直主張「三通」,隨着台灣經濟對大陸的融合加深,台灣業界要求「三通」的呼聲也愈來愈大。民進黨對「三通」有所顧忌,承襲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反而樂於有藉口不跟大陸談,儘管去年八月經發會提出了「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鬆綁方向,制訂實際政策時又採取拖字訣。現在北京政府索性不再在這個議題上堅持政治要求,民進黨失去藉口,業界的壓力便大增。北京政府似乎是看到上一階段政策無效之後,改以推動兩岸實質的經濟融合為短期目標。
北京的策略,是回復到民進黨上台前以發展經貿合作來為統一鋪路的基本路線。與以前不同的是,大陸經濟潛力已顯露出來,而且影響着區域的分工模式以及全球化競爭結果。民進黨在政治上如何不妥協,大陸在經濟方面的影響力卻有增無減,這倒是令民進黨頭痛的問題。
在兩岸經貿合作問題上,「三通」和對大陸投資放行兩方面都十分迫切。據中國大陸最近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大陸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和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地。兩岸經貿活動頻繁,「三通」的好處自不待言。由於兩岸政治問題遲遲不能解決,台灣企業為保大陸業務的利益,只能繞道走。最近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為了深耕大陸市場,辭去總統府資政之職,又表示要把旗下一百四十八艘貨櫃輪的半數以上改掛歐洲旗幟。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不少是原料和半製成品,經大陸加工後再出口外國,隨着競爭激烈化,兩岸貿易長期受到阻隔只會削弱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至於投資放行問題,近日的爭論焦點在於是否批准八吋晶圓廠「登陸」。在美日企業已相繼在大陸設廠,台灣企業已大舉投入資金於更先進的十二吋晶圓廠的形勢下,台灣當局仍不讓放行,有關企業(特別是半導體龍頭企業台積電)已按捺不住,多次公開抨擊陳水扁政府政策,阻礙他們進軍大陸市場和進行產業升級。

台企業受制政治
關鍵的是,台灣企業面對的是全球競爭,當外國企業都充分利用中國大陸市場和低生產成本的優勢時,台灣企業卻受到政治障礙而不能同步前進,很容易走上被淘汰的命運。民進黨對加強兩岸經貿有顧慮,但形勢比人強,怕也沒有用,如果選擇繼續拖下去,就要以犧牲台灣經濟發展為代價。對北京來說,只要台灣仍然不敢宣布獨立,加快兩岸經濟融合就有百利而無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