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篩剩少於十家<br>強積金供應商今年料現併購潮

最終篩剩少於十家
強積金供應商今年料現併購潮

【本報訊】強制性公積金運作了一年多,業內指出,由於市場並不足以「養活」現有20家強積金服務供應商,預計首宗併購會於今年出現,尤以下半年發生的機會較大。業內人士亦指出,雖然強積金面世一年,教育市民,令市民更了解甚麼是強積金,仍然是行內及政府今年的工作重點。

信安國際亞洲區行政總裁歐陽伯權接受本報訪問時估計,強積金供應商今年會出現收購合併,原因是在強積金運作了一年後,很多供應商開始考慮應否繼續營運下去。他相信,下半年發生併購的可能性較大,不過暫時很難估計,到年底前減剩多少家,以本港市場的規模,10家相信已是上限。

不足三萬客料將退出
宏利金融(945)旗下公積金銷售及市務助理副總裁吳政偉亦認同,並且估計,退出市場的會是不足3萬名客戶(顧員數目)的供應商。據他所知,無論銀行、基金公司以至保險公司等各類服務供應商,均有客戶數目低於3萬名的,因此宏利不排除會於今年內,以收購或代理形式壯大強積金業務的規模。
回顧過去一年多的經營情況,銀聯信託行政總裁劉嘉時說,強積金推出初期確實出現很多問題,令市民由完全不認識,到目前知道自己權益所在,無論政府或供應商,均下了不少工夫。吳政偉覺得,若與其他推出類似計劃的地區比較,本港的營運情況尚算不錯。
至於急需改善的地方,吳政偉認為,教育市民仍是今年的工作重點,特別是基金投資回報方面,要令市民明白,去年投資環境很特殊,不可以因為短期回報出現負數,而貿然把作為長線投資的強積金,投資指示調整至過分保守。劉嘉時則認為,服務供應商需要多走一步,務求令強積金運作更加暢順。

望放寬港元投資比率
對於政策的建議,歐陽伯權指出,投資組合規定,其中30%須以港元為單位或以港元作對沖,希望這方面可以稍為放寬。
吳政偉認為,政府可以考慮,將部分過於複雜的規定簡化,如員工離職及調職後所需填寫等繁複手續,均有改善的餘地。不過,他相信今後強積金政策只會微調,劉嘉時則估計兩三年後會穩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