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市場及國際企業學系副教授 呂漢光
自特區政府成立以來,教統局及教統會推出排山倒海的教育改革,由幼兒教育至大學教育,無一遺漏,影響之深遠,相信推行改革的高官及教統會主席,亦未必能全盤掌握,要老師、校長、學生、家長、或其他教育工作者,完全洞悉箇中玄妙,實在強人所難。筆者家庭的四位成員,剛好分布在幼稚園至大學,每個層次中就學或任職,特區的每項教育改革,筆者均有切身關係,但亦不能看透教改背後的理念。眾多改革中,變動較少的是幼兒教育,但筆者較為滿意的正是幼兒教育,香港的教育界,亦只有幼兒教育,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百花齊放。
香港是世界公認最自由的經濟體系,但特區政府對教育界的操控,比一些發展中國家有過之而無不及,港人入讀大學的比率之低,與許多先進國家相比,更是望塵莫及。特區政府對幼兒教育的資助十分少,干預亦較少。幼稚園的學費由全日制的接近一萬元至半日制的數百元不等;教學語言由全中文、中英文混合至全英文皆有;教學模式有以活動教學為主,亦有填鴨式教學;有少量家課的學校,又有每天要做頗多家課的學校;有一名老師教授全科,或多名老師任教,更有本地及外籍老師的雙班主任制;五花八門,家長可以任意選擇。
小兒剛滿四歲,在一家採用雙班主任制的本地幼稚園就讀一個學期後,雖然每星期只有一次家課,英語會話的能力,足以與外傭溝通,甚至以英語講簡單的「火車頭」故事。去年,小女在同一家幼稚園畢業時的表演,是畢業生以英語主演「白雪公主」及跳「鳳陽花鼓」舞,還有畢業生代表以廣東話、普通話及英語致謝詞,出席的家長無不拍爛手掌,百多名小童的表演實在令人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其他幼稚園畢業生中,不能說一句較完整英語句子的,亦大有人在。
不同幼稚園取錄新生的方法,同樣是各自各精采,有外籍校長親自面見考生,也有學校只看申請表來作決定,甚至來者不拒;亦有一些學校要求考生及家長一起會面;更有學校讓眾多考生在指定課室自由活動,取錄與否全憑老師的觀察。每月學費數千元的幼稚園,大排長龍;學費數百元的卻乏人問津,以上情況在香港並不罕見,這正是自由市場可貴之處,所謂豐儉由人。因此,香港人投訴幼稚園收生不公平的新聞絕無僅有,平機會更是無用武之地。筆者認為,自由市場的「無形之手」,在幼兒教育中發揮了無窮力量。
很可惜,教育署自小一入學派位開始,便嚴格操控小學及中學教育,大學教育則受到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干預。單以小學教育為例,小學校長在小一收生過程中,完全沒有影響力,筆者認為是有點荒謬。不但教學內容受到規管,學生的升留,教育署亦諸多限制,校方要成績低劣的學生留班,阻力已不少,若要把頑劣的學生逐出校門,更是談何容易。要這些學生離開校園,最有效的辦法是讓他們順利升班,而不理會成績高或低,這種情況漸漸形成今日的「直升機」制度,間接減低學生勤力讀書的動力,學生質素每下愈況,絕對是有迹可尋。
古語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教育界如鍋上鮮魚,但連綿不絕的教育改革,使鮮魚在鍋上不斷翻動,教育界早已皮開肉裂,體無完膚。幼兒教育被特區政府視為學前教育,壞的方面,政府不大願意提供資助,好的方面,是不用在特區政府的「有形之手」之下生活,市場力量能充分發揮,幼兒教育得以蓬勃發展。特區掌管教育的高官,自以為運用行政手段,便可以控制市場運作,實在愚不可及。要教育界能真正的百花齊放,首先要放棄中央計劃改革,讓「無形之手」因應市場情況,自動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