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鐵西下崗之城滿愁容

瀋陽鐵西下崗之城滿愁容

大陸傳媒近日不斷報道年貨市場如何熱鬧、出遊人數如何創新高,但記者春節前到東北遼寧省瀋陽市,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欷歔不已的景象。曾經譽滿全國、令瀋陽人驕傲了半輩子的鐵西區,原是全國最大的工業區,現在區內工廠十室九空,如同一座空城,下崗比例更是全國之最,七、八成人沒工作,滿街都是擦鞋、擺地攤的工人,被戲稱為「下崗之城」。他們說,吃不飽,有病也只能熬着。 兩岸專題組

那天風沙很大,十幾個退休老人在鐵西工人村的勞動公園內圍站着發牢騷,罵貪官、罵政府的髒話此起彼落。記者一句「鐵西過去是啥樣的」,大家就來勁了,管不了風沙,手舞足蹈的比劃,好像真回到那個屬於他們的時代,臉上重現久違的笑容。現在太苦,以前太美了!

50年代全國最大工業區
「那時候,來瀋陽的列車駛到二十五公里外的蘇家城,服務員準會提早宣布『全國重工業基地瀋陽就到了!』當時三千人算是小廠,過萬職工的才算大廠,冶煉廠的煙囪,一百一十米,是全國最高的煙囪。」老人還沒說完,另一個搶着說:「那時候,工廠全冒煙,大家騎單車上班,一天樂呵呵。」
方圓三十九平方公里(半個香港島面積)的鐵西,坐落在瀋陽西南部,建有逾千家國營工廠。五十年代初,鐵西是全國最大工業區,集中了全國最先進設備、最好人才,生產了全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部自動機牀等,天安門城樓上巨大的國徽也是鐵西人的傑作,鐵西曾被稱為「共和國長子」。

「國家把錢都給了上海」
鐵西工人村更是五十年代全中國最現代化的住宅區,兩三層的蘇式樓房,所謂「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這裏。「那時候我們瀋陽就和上海媲美,就像是國家的左膀右臂一樣。上海上繳國家三千多億,我們瀋陽也有好幾千億,國家現在把錢都給了上海、給了南方,老二老三都發達了,沒人理老大。原來打天下靠我們這幫工人,改革來改革去,到頭來,工人啥都沒有。」
鐵西的輝煌確是一去不返,現在的鐵西已成了「毒瘤」,偌大的工業區成了一座空城,僅兩、三家工廠的煙囪還在冒煙,其他的都關門、荒廢了。原來最多大型工廠的北二路,現被戲謔為「虧損一條街」。除幾個守衞,一座座廠房空無一人,不但建築殘破不堪,巨大的吊臂、鍋爐生銹了,連圍牆也倒了不少,馬路更是坑坑窪窪,一字蔽之:「破」。

75萬人口超過50萬下崗
鐵西的衰落始於九十年代,也就是大力推行國企改革後,國家不再補貼,虧損的企業只有倒閉或被兼併(全國起碼有一半國企處於虧損)。鐵西的國營工廠自此就像染了瘟疫般,倒了一家又一家。目前全國有六百八十多萬工人下崗,鐵西幾佔十分一,七十六萬人口中有幾十萬(官方數字二十萬,下崗工人說五十多萬)下崗,只靠擺地攤、做散工「吊命」。
原來萬人空巷的廠區,白天也是冷冷清清,在斑駁剝落的字體上,還依稀可辨認出瀋拖(瀋陽拖拉機廠)一廠俱樂部、瀋冶(瀋陽冶煉廠)文化宮。
與之成強烈對比的是,住宅區的工人村卻總是熙熙攘攘,馬路邊擺滿地攤,滿街都是叫賣聲,碰口碰面的全是下崗工人,在街上漫無目的地閒逛。
下崗的蘇先生聽到「一塊一斤香蕉」叫賣聲,回頭對記者說:「一塊錢一斤,便宜,但老百姓也買不起,沒錢。我們鐵西下崗工人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啊!以前談到瀋陽,大家就感自豪,現在一提瀋陽就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