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會驗肺結核忽有忽無

浸會驗肺結核忽有忽無

有病人於私家醫院化驗,結果顯示有肺結核病菌,但接受藥物治療期間,又通知化驗結果有誤,令人感化驗程序兒戲,及增添精神壓力。

蔡小姐去年十月因病由私家醫生轉介入住浸會醫院檢查,院方為她收取尿液化驗,出院後至十一月下旬收到院方化驗報告,指她有肺結核病菌。
其後,私家醫生致電給她表示,浸會醫院會為她再免費進行檢驗,她遂依指示再取尿液前往化驗,十二月中報告仍顯示她有肺結核菌,院方着她到衞生署診所接受藥物治療。自此,蔡小姐隔日到診所服藥。
但一月底突收到浸會醫院來電,指化驗結果「搞錯」,她其實沒有肺結核菌,故她可停止服藥。

令家人無端要檢驗
蔡小姐不滿浸會出錯,令其生活及精神備受困擾,因為自從驗出帶菌後,除須隔天到診所服藥外,其家人又恐受傳染,須接受檢驗,故感醫院化驗兒戲。
衞生署發言人指,不便就個別個案作出評論,不過如市民被驗出有肺結核菌,病人一般須親身到診所接受藥物治療,療程約半年,其家人也須接受檢驗,以便證實有否被傳染。
香港浸信會醫院回覆,當首次發現蔡女士化驗結果呈陽性反應後,按一般情序把樣本送往衞生署專科化驗所,作進一步覆核化驗,但因種菌需時數星期,為審慎起見,該院再透過其主診醫生通知蔡小姐再取尿液樣本化驗,但也需時數星期,而期間之前送往衞生署的樣本也呈陽性反應。但稍後第二個樣本卻顯示為陰性反應,沒有肺結核菌,所以立即告知蔡小姐。
院方估計,蔡小姐的化驗結果不同,可能是第一個樣本在化驗前被沾染了肺結核菌,但也有可能是蔡小姐感染了肺結核菌,該樣本結果為真確,只是第二個樣本抽不出其體內的肺結核菌,故第二次結果未呈陽性反應。

治療不會單看結果
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董梁志超指出,化驗肺結核菌的傳統方法是結菌培植方式種菌,因菌生長慢,一般要六至八星期才有結果,如再將結果細分更需十二個星期,不過並非每次均可培植出結果,所以一般會取二至三個樣本同時化驗觀看結果。
他指確會有「驗唔出」情況,也可能結果因種菌期間被交叉污染,而呈假陽性結果出現。不過,接受治療時,不會單看化驗結果,還須看病人有否包括:頻尿、小便赤痛、發燒及白血球發炎等症狀,以及檢查其泌尿系統是否有問題等,再決定是否須接受治療。
(○二○五○一)

服務熱線
電話:29908288
傳真:23702192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