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孟靜
「安然」倒閉,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宗破產案,至今也明顯是個錯綜複雜得至「氣勢磅礡」的騙局。公司高層要騙人,當然不離自肥,但也道出了現代財經文化的一大個癥結:公司盈利,要達到市場預期,不然股價岌岌可危,難保江山。
安然帳面一度看來實力雄厚,形象上又與布殊政府有牢不可破的老友記關係,這間公司曾是華爾街的甜心。卻原來只是個外強中乾的殼子,高層決定「做數」,用經濟學中的槓桿原理,圖本小利大,甚至無本生利,膨脹至匪夷所思的盈利數字。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樞紐,務必要從安然的故事中吸取教訓:安然詐騙成功,一切利益,追源溯本,來自利益衝突。這份利益衝突,包含裙帶關係,朋黨主義。
首先,安達信作為安然的核數師,職責原該是看清楚董事局有沒有耍會計花招,但這核數師同時是安然的顧問,教公司可以怎樣耍花招。當中的利益衝突,不言而喻。
再者,華爾街多的是一流證券分析員,這些才俊之中,不可能沒有人透過安然帳目,而看不出濃重的欺詐成分。安然出事,早在去年八月露出端倪,但沒有哪一家證券分析提出確切的警告。惟獨一個頂尖的分析大員,曾寫過一篇隱晦的報告,表達對安然營運的不以為然。這分析員事後接受訪問,大意如下說:在華爾街,唱衰的說話,不能說得太白太露,不然會得罪老闆;但行內人都懂得在這類報告的字裏行間,讀到警告訊息。叫人買(buy)固然是美事,叫人「揸」(hold)肯定亦無不妥,但那個沽(sell)字,萬萬寫不出來。
一家證券行的分析部門,原該忠實指導客戶;但同一間公司的經紀部門,主責推銷做生意,亦即唱好,當中的利益衝突,昭然若揭。
安然的情節發展至今,商業訛騙成分,對美國上下來說,似乎已成次要,人們更關心的,是這會不會變成官商勾結,白宮隱瞞真相的一幕嚴重政治醜聞。涉嫌政府以商人利益為依歸,拍拍膊頭,一起打場高爾夫就萬事皆妥。這份見商人當道,「有錢大晒」而生的美國人民的不忿,會陸續得到國際傳媒的「推廣」,對香港自回歸以來的「商人治港」形象,肯定沒有好處。
布殊總統來自德薩斯州,安然也來自德薩斯州,老朋友了。而安然向布殊的總統競選運動捐款,及曾向達三分之二的參議院議員獻金,也已經披露成事實。
香港沒有這一款政治獻金文化,也許就有人覺得,不必擔心這一筆。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的董建華競選連任,九百五十萬元的競選經費,董家肯定負得起,不必借助外來勢力。雖然為了顯示特首連任得到各界支持,仍然歡迎各界捐獻,每位上限一萬,但對富豪來說,區區一萬,屬街坊事宜了。
但這卻令人有更上層樓的憂慮:在高舉民主旗幟的美國,起碼要用金錢去買影響力,但在本來就「商人治港」的香港,金錢本來就等如影響力,以至權力。
潮流興講批評後需有建議,建議香港速速普選特首,但在眼前的政治環境,這形同廢話,再建議為了顯示特首沒有用人唯親,不搞利益衝突,未來律政司司長的任命,還該脫離問責制,以維護司法獨立,吳靄儀和余若薇均如是說。但董建華已就是項建議表態:不予理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