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闢廣場 平衡擠壓式城市

增闢廣場 平衡擠壓式城市

城市觀察組主席 黃華生

新曆除夕夜擲花盆事件,反映出市民對社會的不滿,城市缺乏空間給青年人活動。香港為高密度城市,舊區如灣仔、旺角、油麻地等,人口密度高至每平方公里十二萬人,而用以調節密度的開放空間極少,甚至不能達到政府城市設計指引的每人二平方米空間。
解決城市空間的不足,就要提供一定數量、而又適合社區當地環境的各種廣場。從歷史角度看,古希臘在公元前八世紀,已經有廣場,當時稱為agora,表示人群集中的地方。中國在原始民族社會,亦經常以小房屋環繞中央空地,作為公共活動的空間,進行節目、祭祀、宗教等活動用途,是為最古老的廣場。因此,廣場一直以來都是人群生活環境的重要部分。

應注重環境設計
以廣場的主要性質進行探討,可分為幾個類別。首先是「市政廣場」,為現代城市行政中心所在地,是政府和市民集會和對話的地方,是需要最大面積的廣場,體現市民參與市政的精神。預備晉身世界級大城市的香港,就是缺乏這種廣場。假若政府總部會遷往金鐘添馬艦用地,就有機會建造供群體活動的「市政廣場」,這廣場更可以發展地下步行街,連接計劃中的新地鐵站。
「紀念廣場」則是為着緬懷重要人物事迹,具有嚴謹的歷史文化內涵,亦有公民教育意味。香港皇后像廣場的和平紀念碑,會展中心前的金紫荊廣場,其環境氣氛與主題不協調,難以營造感染力去激勵人心。因此,如果要為宋王臺或李鄭屋漢墓設計「紀念廣場」,就要注重環境設計,利用相應的標誌、碑牌(如大埔回歸紀念碑)等去刻劃感人氣氛。

而「交通廣場」是連接城市的交通樞紐,有聯運、集散人流、車流的作用,有如城市的出入門戶。在亞洲及歐洲的火車站,不乏這類廣場的例子。旺角火車站,在聯運街與亞皆老街的水務署位置,政府計劃興建多層停車場,這位置最適宜建設「交通廣場」,以一立體梯形設計,把火車站人流帶到旺角區的心臟地域,能紓緩擠迫的高密度環境,兼且為舊城區發展帶入新動力。
「商業廣場」應該是商業城市最常見的,為加強商業生機的空間環境,是現代城市生活精華。由於地盡其用,這類廣場在香港這個商業城市亦屬罕有。蘭桂坊和時代廣場皆不是政府特定設計。要作出補救,惟有改造現時舊城留下的小空間,或者在市區重建時預留廣場用地。例如在現時彌敦道及荔枝角道交界的三角形空地,可改作「商業廣場」,背後配置適當的廣告資料牌,亦可與紐約的時代廣場相媲美。

開放式設計迎客
「宗教廣場」及「文化廣場」就展現市民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節日特色。歷史建築亦需要廣場空間,以便市民觀賞。鄉郊圍村書舍要有空地配套,城市僅餘的歷史文物,更加要廣場襯托,才能達到推介文化旅遊的功能。
「休憩廣場」供市民休憩遊樂,平衡日常緊張的城市生活,亦是城市的公園。此類空間很多以封閉式設計,以方便管理;又或者需要經過迂迴曲折的天橋通道才可到達,不是真正開放給市民的「開放空間」(openspace)。因此,除了開闢新地方,現有的「休憩廣場」亦需作調整,以配合實地環境,如開設露天茶座、報紙檔等,更加要用開放式的設計,歡迎市民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