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年經常有團體舉行舊衣回收活動,捐贈予有需要人士,但最近有機構卻假借慈善名義,將收回舊衣轉售第三世界國家圖利,中招者除了市民外,原來連民主黨內多名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亦遭利用,成為該機構吸引市民捐贈衣物的「生招牌」。 記者:莫劍弦
據昨日出版的最新一期《壹週刊》報道,一間名為慈樂會的團體,以慈善團體名義每周到不同屋邨回收舊衣,但他們並非捐贈給有需要人士,而是將部分較新的衣物轉售到巴基斯坦等第三世界國家,其餘則運到堆填區棄置,估計每月最少可淨賺二十萬。
《壹週刊》經調查發現,慈樂會並非有限公司註冊,亦非政府認可慈善機構,其中兩位股東林漢忠及馮德明更在九八年慈樂會成立後,分別在九九年以一百九十萬購入觀塘凱德大廈一個六百五十呎單位,以及在去年以四百三十二萬買入清水灣半島一千三百六十五呎單位。
《壹週刊》報道揭發,慈樂會還夥拍地區議員辦事處搞慈善募捐從中牟利,其中包括立法會議員李華明及何俊仁均被捲入其中。有區議員向本報透露,除李、何兩人外,慈樂會還曾透過區議員之間互相推介,與不少區議員辦事處合作回收舊衣,估計尚有不少區議員被人用作「生招牌」而懵然不知(見表)。
涉嫌「中招」的李華明及何俊仁目前均不在香港,李華明的助理昨回覆本報查詢時承認,他們和慈樂會合作時未有詳細了解他們背景,日後一定會加強審核工作,並且不會再和慈樂會合作。
另一位懷疑「中招」的民主黨區議員何偉途則對本報表示,當日慈樂會代表和他商討合作時,他已經小心查閱文件,證明對方將舊衣用作慈善用途才合作,他亦曾向其他區議員推介慈樂會,但估不到那些文件會有問題,他說:「我哋又冇狗仔隊,點可以跟蹤佢哋處理啲舊衫!」
何偉途也表示會即時終止和慈樂會合作,並會要求對方解釋,他又批評政府對慈善團體沒有嚴格監管,往往令他們和這些團體合作時,難以核實身分。
身兼區議員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鑑林認為,議員辦事處可以間中搞一些慈善活動,但不應經常舉行,因為議員辦事處始終不是慈善團體,經常辦慈善活動會令市民混淆,他亦認為有關區議員辦事處需要向公眾交代事件始末。
本報昨日曾嘗試與慈樂會一位姓馮負責人聯絡,但直到截稿前,對方未有任何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