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例來港作供 反映中央支持<br>中港聯手查貪污個案倍增

破例來港作供 反映中央支持
中港聯手查貪污個案倍增

今日是廉政公署成立二十八周年。廉署指出,由促成該署成立的葛柏案,到回歸後與內地協查個案,都反映國際合作對反貪工作的重要;其中與內地的互助日益頻繁——由八八年開始合作協查,當時只有三數宗個案,至回歸後協查個案倍增(見表)。

佳寧案範圍最廣
執行處國際及內地(行動)聯絡組總調查主任張松達接受訪問時解釋,與內地協查的案件,多涉及內地貪官挪取公款轉到本港或經本港轉到海外,內地檢察人員來港取證,以確定資金調動情況。
他解釋,內地人員在港無權執法,透過廉署安排,會面者以證人身分接受面見,絕對自願,有關的供詞也不能在內地被用作指控該名證人。至於內地協助廉署的案件中,張松達特別提到廉署調查一宗騙保險金案,需要廈門一間醫院的院長來港出庭作證,打破內地公職人員不來港作供的慣例,而且該名院長患有腦病,不宜搭飛機,結果他不辭勞苦坐了八個小時巴士來港,反映內地單位對廉署的支持。
八四年揭發的佳寧案是廉署歷來最大規模的跨境合作案件,調查範圍遍及馬來西亞、新加坡、瑞士、英國及美國等國家。首席調查主任朱敏健當時負責星馬的調查,年內有三分一時間在吉隆坡,不知不覺間習染了當地人說英文時提高尾音的語調,返港後費了一番勁,才戒掉口音,可說是繁重調查工作當中的一件難忘事。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