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內基國際關係基金會 資深研究員裴敏欣
美國總統布殊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二日的北京之行是中美兩國之間關係進一步改善的一個重要標誌。布殊執政一年以來,華盛頓—─北京之間關係起伏不定,許多觀察家甚至擔憂中美之間很可能進入一場「冷戰」。
但是,在兩國關係度過去年春天「海南撞機」和「台灣售武事件」的衝擊之後,布殊和江澤民都意識到了中美關係惡化的風險和嚴重後果,並開始採取行動來穩定雙邊關係。「九一一」事件的發生,為改善兩國關係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目前的中美關係和一年以前相比可謂是天差地別。
在布殊新政府剛上任時,右翼勢力氣燄囂張,美國的外交政策大幅度轉彎,全面強硬。中國被定位成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九一一」之後,華盛頓急速調整其「單邊主義」外交,努力改善和世界其他大國的關係,成功地組成了一個廣泛的反恐聯盟。
從很大程度上來看,布殊的亞洲之行反映了美國希望維持這一反恐聯盟的意願。可是,由於美國和中國之間在許多重大問題上既有矛盾又有共同利益,因此很多觀察家不指望布殊的北京行會導致重要的大突破。
對華盛頓和北京來說,布殊訪華最重要的目的是給兩國關係重新定調。在去年國務卿鮑威爾訪華之後,雙方都表示中美之間的關係應是「建設性合作關係」。這一新的提法並沒有引起美國國內各界的注意,因為布殊本人尚沒有在一個重大的公開場合上重申這一提法。這次布殊在北京的公開活動中,他將被指望正式宣布中美關係的「新定位」。但是,美方的提法很可能加入另一個字眼,即「坦率的」。在外交修辭學裏,「坦率」往往被解讀為雙方有重要分歧。這表明華盛頓對北京仍有很大的疑慮。
除此之外,布殊之行可能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取得有限進展。對美國來說,限制大規模殺傷武器技術的擴散是首要國家利益。「九一一」之後,防止恐怖主義集團獲取這類技術是布殊反恐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所以,布殊將竭力說服北京在這一問題上和美國合作。中國在這一問題上和美國有分歧,尤其是關於軍民兩用技術的出口限制這一具體問題上,中方一直認為美方的要價太高,影響中國的正常對外貿易。
但這不意味着中國不願意和美國討價還價。北京將有條件地限制這類技術的出口,但美國必須在台灣問題和放寬對華高科技限制上適當讓步。由於布殊政府在對台軍售上立場堅定,讓步可能不大。但布殊可能比以往更正面地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同時取消一些對華的技術禁運。
在台灣問題上,北京將試圖使布殊相信最近錢其琛的有關對台政策的講話表達了大陸的善意,並希望美國能在解決台灣問題上更進一步理解中國的立場。可是,布殊政府中反華鬥士不少,他們偏台仇華,因此不能指望布殊政府在台灣問題上除了修辭語言變得更為客氣之外會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北京很可能因此會十分失望。
在反恐問題上,雙方既有合作,又有摩擦。中美將通過北京高峯會談更進一步加深他們在尋求阿富汗穩定,情報和反「洗錢」領域內的合作。但是,雙方在伊朗、伊拉克和朝鮮問題上分歧很深。
和大部分國家一樣,北京對布殊的「邪惡軸心」說十分反感,因此將反對美國單方將反恐戰線擴大到這三個國家。而美國對中國打擊新疆地區的「東突」分子亦持有很大的保留,不可能應北京要求而將該組織列為恐怖集團。所以,除了口號性質的合作諾言之外,雙方在反恐戰爭中的合作仍有很大限制。
對布殊來說,北京之行是接觸中國下一代領導人的一個難得的機會。美國政界要士尚無一人見過胡錦濤或溫家寶。據說原定布殊的日程安排中有參觀中央黨校一項,意在會見中央黨校校長胡錦濤。但現在行程有變,因此布殊很可能無機會單獨接觸胡本人。這對十分注重「個人關係外交」的布殊來說,可謂是一大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