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拚命翻冰箱找食物的人士要小心了!挪威一項研究報告指出,夜裏忍不住要吃消夜可能並非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是患了「夜食症」。這種病態源於可能荷爾蒙分泌紊亂,反映身體未能適當地應付精神壓力;若加上平時飲食無規律,可能會引發多種身心失調症。
英國廣播公司周三報道,挪威特羅姆瑟大學的科學家為了了解「夜食症」(Night-EatingSyndrome)與壓力的關係,特別找來五名患有夜食症者和五名正常的女性進行研究,量度她們體內與壓力有關的荷爾蒙「考的索」(cortisol)的水平。
雖然「夜食症」也是一種飲食失調疾病,但卻與暴食症與厭食症不同。「夜食症」的特徵是失眠、早上厭食,但晚上約七時後卻不斷進食,食量更佔全日食量一半以上等。
特羅姆瑟大學科學家在《美國生理學雜誌》月刊公布的研究發現,患有「夜食症」的研究對象,血液內的考的索水平不但比正常人高,而且患上癡肥的機會也較高,其他的健康問題還包括較易疲勞、神經性厭食症、失眠和抑鬱等。不過,研究同時強調暫時仍未知道其他健康問題,是否與考的索水平高低有關。
荷爾蒙控制著人體的生理時鐘。研究結果顯示患夜食症人士的荷爾蒙分泌紊亂,可能是由於身體未能適當地應付壓力。
報告指出,患有夜食症人士若飲食習慣無規律,生理或心理上會產生多種有失調症。
英國巴斯大學臨牀心理學家布萊爾表示,挪威科學家的研究十分有趣,但卻未足以證明壓力與食消夜有直接關係。這名專門研究壓力的專家說:「這研究結果明顯很合理。經常感到緊張的人的一些主要症狀,包括睡眠的問題,而這些人之中亦有不少要透過吃東西來令自己好過些。」
在挪威科學家公布研究前,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斯頓卡德,也曾就「夜食症」在一九九九年公布類似的研究結果。
斯頓卡德指出患有「夜食症」的人一般較易感到焦慮,而睡眠質素也很差,每晚會醒來三至四次,而當他們醒來之後,一般會吃蛋糕、薯片和餅乾等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充飢。
斯頓卡德相信,他們此舉可能與進食高碳水化合物有助睡眠有關,因為碳水化合物能提高腦袋中血清素的水平,而這種化學品具有令人入睡的效用。
醫學界在五十年代首次提出有「夜食症」存在,以解釋為何有百分之一至二的人晚上有不斷地吃消夜的習慣。
英國《每日電訊報》/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