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大年有所謂「門前兩件事」,一是對聯,二是燈籠,是新年少不了的。然而,時下因民間製造燈籠的技術日漸消失,昔日那種家家戶戶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氣氛,在時下將快成追憶,見的對聯都是機器印的;見到的燈籠是現代燈泡的,均是潮流模樣。
為了讓現代都市人能感受一番過往的新年氣氛,以及了解這種傳統文化,記者上兩星期特地走訪中國內地一些仍然保持着這種文化和風俗的城市和鄉村,採訪到一些製作、售賣、掛燈籠的傳統習俗,與讀者一同追尋昔日的新年日子,好讓今日為大家分享這僅有的中國民間技藝。
文、攝:趙紹根
協力:陳志偉、李劍彬
燈籠篇
在廣東省澄海市一些農村中,昔日製造燈籠的技術至今仍然保存着,當地人至今仍以傳統的手工藝來製作燈籠,把這些既是手工藝品,又是傳統文化藝術品售向全國各地。
當地的燈籠,養活了當地不少手工藝者,也為「燈籠」這門寶貴的中國文化作了很好的保護和發揚。這門工藝在當地一個名叫前美村的古式村莊最具特色,村內家家戶戶以製燈籠為副業,村內處處可見村民在家中破竹削篾,擺放着大大小小的燈籠製成品。
眼不花手不震
該村一位名叫陳修煌的老師傅,更是八十多年如一日,每日以手工製燈籠為業,成了當地著名的「燈籠王」。
今年91歲的陳修煌,自5、6歲開始已隨家人做燈籠。至今,他做起燈籠時,仍然眼不花,手不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做燈籠。
陳修煌家的燈籠工藝是代代相傳的,是地道的燈籠世家。目前,他的家庭是4代同堂,兒孫過百,令人羨慕。陳修煌的家儼如一個燈籠工場,家中大大的古式客廳裏,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燈籠堆得高高的,人在當中,似置身於燈籠貨倉內。平時,這家人老少配搭,齊齊上陣,有人破竹削篾,有人紮架貼紙,有人上色,有人染油,有人畫圖,有人寫字,各有各的工作。
親自操筆把關
據陳修煌向記者介紹,目前該村的手工燈籠價值幅度比較大,視乎品種,便宜的數元人民幣一個,手工好的,數百元也有,難定具體的價錢。
陳伯說,燈籠講究的有多方面,包括紮出的形狀是否美觀,大小要恰宜,不同場合有不同形狀。圖案也講究,要表達出意思,如嫁娶、生日、升官或白事等。文字也特別講究,文字不僅要美感,而且不能錯,故這重要的工作,多由自己操筆把關。
在中國的人文文化中,燈籠上的文字是無言地表達了千百種意思,燈籠上的文字、款式、大小等均是一門學問。至於燈籠上的文字,可以看出宅中的姓氏、官級、身分等。循燈籠的不同款式,可以看出該戶人家是喜事還是白事,若是喜事,又可看出是嫁娶?是升官?還是添丁?若是白事,又可看出歸天國者年事多少、家宅背景如何等等。
至於掛燈籠的講究,多是左右各一、對着整齊地掛在門上。以往人們掛燈籠是很講究的,有時節、場合、家宅、門第等分別。單以過新年,燈籠上的文字已分私人的、闔家的、全鄉的。反見時下市面上所售的所謂「新年燈籠」,多寫着「恭喜發財」、「一帆風順」等字句,似太欠學問和講究了!
對聯篇
時下印刷技術發達,今日的對聯千篇一律,人們很難挑到迎合自己祝語的對聯,真正能把各人合意又吉祥平安的語言寫於對聯上,只有昔日手寫對聯才做得到。
在廣東潮汕地區,人們買對聯至今仍以手寫的為最佳選擇,其中更有一條對聯村落,專以製作對聯而聞名。
這條對聯村落位於澄海市溪南鎮南社村,是潮汕地區一條著名的對聯村,每逢過年,村民會男女老少齊齊上陣,三五成群外出為人寫對聯和賣對聯來賺取收入。平時,村內則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集合在一起,練字寫聯,等待發揮機會。
在這對聯村落中,一位名叫葉承勤的師傳,世代以對聯為副業,也是該村著名的對聯老字號,來到他的家,就像參觀對聯加工廠般。
葉承勤的家,簡直像家對聯加工廠!客廳放滿文房四寶,就是工作室;天井放滿顏料,各個角落掛滿正要晾乾的對聯,當作漂染室;一間堆滿紙張、筆、竹枝、對聯的房間,則作貨倉。
「各人嘅心願都唔同,對聯上嘅文字又唔同,但時下賣嘅對聯都係機器做嘅,顏色花多難看,而且易甩色,貼喺門口就無晒自己嘅意思,如果自己定意思寫,先能迎合自己嘅願望。」
這條對聯村落,大人都十分注重把寫對聯的技術傳給下一代,希望這門手藝得以代代相傳,不管小孩子日後是否繼承衣鉢,這村的小童常在書法比賽中獲獎。同時,過年過節時,這裏的小孩也真能幹,不僅幫大人割紙、曬對聯、染對聯等工作,連為大人挑對聯到市場擺檔也可以,賣對聯兼賣年貨來賺取收入。
今年的新春對聯,在國內多見印刷品,似乎大小分不同價,一般家庭用的對聯在城市,一副約5元人民幣,在農村則為4元人民幣,如果是商戶用的,對聯一般要按門按需要而自行請師傅訂做,多是由人手寫的,對聯也較大,成本要數百元至千元不等。
據筆者了解,新年貼對聯在各地都有不同習俗,也有不同要求。單以廣東省為例,有些鄉村是要求長子或長孫來貼,女人只可幫手而不許貼對聯。有些地方貼對聯則很注重吉時吉日,會按自家的時辰或吉日來定,一般愛在年廿八來貼。
當然,時下能掌握貼對聯學問的人已甚少,如對聯、揮春、門神的貼法有多種,對聯分左右,也分內外;揮春則分位置,門神則以形象對面守護之分,不能貼錯,否則有「貼錯門神」之類的笑話。對於廣東人來說,貼對聯至今仍然保持的,是貼前要用全新的掃把,掃一掃要貼的地方,寓意「掃舊迎新」,再貼對聯。貼好後,有一件事是少不了,是燒爆竹,是「驅邪接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