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第一爆令移民絕望

三峽第一爆令移民絕望

國際河網中國項目顧問 李育成

本年一月二十日,三峽大壩工程的承建商在重慶奉節縣舉行了「三峽第一爆」的拆除行動,以爆破方式拆卸四個標誌建築物,包括奉節縣電廠、奉節永安鎮政府、縣教委、縣自來水公司等四幢辦公樓。中央電視台更在當天全國現場直播,盛況空前,媲美三峽第一次截流行動。這次行動對居民和環境到底意味着甚麼?就讓筆者概括地剖析。

促使移民遷出
事實上,儘管內地媒體不斷報道三峽移民的消息,三峽庫區的居民很多還是不願離開。中央電視台曾播出新聞片,報道不少年老居民由於懼怕遷出後生活上的改變,不願離開這個已經住過超過三代人的老居。根據官方統計,將會有超過一百一十萬居民必須遷出三峽庫區,而大部分都是集中在重慶市的長江兩岸。到目前為止,已搬遷的居民只有四十一萬八千人。
儘管三峽工程的領導人聲稱貪污腐敗只是個別事件,可是對三峽移民來說,侵吞移民補償款項已成習慣。移民的投訴多不得要領,更甚者,有村民更被控以擾亂社會秩序的罪名,受到牢獄之災。
去年三月,重慶雲陽縣的三名移民,便因為到北京向移民當局投訴,於十一月便被重慶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判刑二至三年。去年年中,遷徙到湖南永州市的三峽移民更在火車站示威,抗議當局一直沒有發放任何生活補貼。
因此,「三峽第一爆」,除了像中央電視台聲稱,令移民不再等待觀望之外,更告訴移民不要生事。

凸顯環保問題
當局在此時此刻才進行清庫,除了是向移民發出訊息,更是回應內地環保專家的呼籲。事實上當明年六月,三峽水庫開始蓄水至一百三十五米高的時候,長江上游兩岸的土地都會逐漸被淹沒,這不但包括三峽著名的風景名勝白鶴梁、張飛廟等,而且更包括兩岸民居所遺留下來的垃圾堆填區和藏有有毒物質的工場礦場。
根據重慶市環保局的統計,沿長江一百三十五米以下,藏有有毒及帶病毒污染物的公共設施包括工廠、礦山、醫院、墳墓、廁所和垃圾堆填區。在剩下不足十八個月的時間,要完全清理這些設施,在缺乏資金底下,可謂談何容易!
去年十二月,中央政府才撥出四百億人民幣處理庫區的廢水,當中包括在沿岸興建大量污水處理設施,而重慶市更頒布水污染防治條例,管制排放到長江及其支流的廢水。
不過,很多學者,包括關注三峽工程的不同政見人士戴晴擔心這些措施能否在水庫蓄水前,當局是否有能力在如此緊絀的時間內妥善清理這類廢棄物及有毒物質。到二○○○年為止,重慶市的污水處理率仍只有約百分之七,遠低於全國水平,在貧困的鄉郊地區,這些設施更是欠奉。
正當三峽工程的建造者聲言,工程總投資預計可以控制在二千億人民幣以下,工程所帶來的新污染來源,及帶給移民的財產損失和精神傷害,這筆流水帳又有誰能夠控制和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