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先和大家拜年,希望大家今年萬事如意,事事順境。
嚴格來說,壬午馬年早就已經來臨,今年「立春」比大年初一早,在西曆二月四日,我們已經踏入新的一年。「立春」是農曆二十四個氣節的開始,代表春回大地,春天開始。
古時在「立春」之日有一項特別活動,名為「打春牛」。在漢朝時代,在立春日會用泥塑立土牛及耕人,藉以象徵春天來臨,農民必須準備春耕。但後來慢慢演變,除了將原本「耕人」泥塑變為「芒神」,即「春神」,也是我們現稱的「太歲」,所謂「太歲」其實是木星,是古人所說的「歲星」,「太歲」人物和名字則源自道教。而後來春牛活動漸漸變得「暴力化」,由當初製春牛,變成後來的打春牛。
據說在宋代便有所謂「鞭春」的活動,連宮廷也參與其中,官吏會在立春當年早上鞭打土春牛,寓意冬天已成過去,春天來臨,把休息躲懶了一個冬季的牛喚醒,以免牠成為懶骨頭。
或許是這樣,大家看《通勝》中那幅《春牛圖》時,春牛都顯得有點飽歷風霜。而那位芒神通常都會站遠一點,或許不想被受牽連。
相信大家都知道,《春牛圖》看似製作粗糙,但其實大有學問,由春牛至芒神的身高、服飾甚至顏色都有規定,根據每年的年干支及立春日的干支有所不同,而且有不同寓意。以往農民視《通勝》及《春牛圖》為年鑑,是播種收割的依據。
今天,香港很多高官時常亂畫《春牛圖》,為我們指東指西指錯路。我寧願高官扮春牛,讓我們復古舉行「打春牛」慶祝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