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大年夜,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家庭齊聚一起吃團年飯的日子。
不久前,重讀《東周列國志》中的管仲病榻論相的故事。管仲是春秋時代的名相,他輔佐齊桓公,成就了諸侯盟主的霸業。但他老了,又患重病,將不久人世了。齊桓公去看他,問他若一病不起,「寡人將委政於何人?」管仲講了幾個名字,但都已老邁,齊桓公就問:「易牙何如?」管仲就說,「你就是不問,我也要說了,易牙、竪刁、開方這三個人,千萬不能接近呀!」
易牙是齊桓公的廚子,有一天齊桓公說未嘗過人肉的滋味,易牙就把自己三歲的兒子殺了,做了一道蒸肉,讓齊桓公嘗。齊桓公對管仲說這件事,認為易牙的行為是「愛寡人勝於愛子」,難道還不可信嗎?管仲說,「愛子是基本人情,連兒子都能殺,他怎會是真心愛你呢?」竪刁是齊桓公的幸童,他以自宮來侍奉齊桓公,故齊桓公說他「愛寡人勝於愛身」,但管仲說,「愛自身也是一個人最重要的人情,連自身都可以傷害,又怎會是真心愛你呢?」開方是衞國公子,他甘心做齊桓公的下臣,父母死都不去奔喪,故齊桓公認為他是「愛寡人勝於父母」,但管仲說,「愛父母也是人之常情,他連父母都不顧,放棄擁有千乘之榮華來投靠你,那麼他所想得到的一定是超過千乘了。」
重讀這個故事,筆者就想到,人的感情,是由近及遠的,先要有對自己的身體,對子女、父母的關愛,才談得上關懷與愛護一些不那麼相干的人。易牙、竪刁、開方這三個小人,對齊桓公的「愛」固然是不真實的;而齊桓公相信了他們對自己的「愛」,那更是一場災禍(其後的發展果然如此)。
毛澤東在生時,要人民唱「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正是違反了管仲所說的「人之常情」。即使有些青少年噙着眼淚唱,也只是受到愚弄之後的矯情,回到家中必然是父母更親了。而毛竟也相信了人民對他比人民對自己的父母更親。這就不可避免地衍化成一場悲劇。
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意思是先要敬自己的「老」、愛自己的「幼」,然後推己及人,敬他人之老也愛他人之幼。
作為一個地方的管治者,對社會、對市民負有責任,也就要有這種推己及人的愛心。如果不愛自己的親人而去侍奉上司,那麼對上司的愛就是虛假的。
如果只愛自己的親人,而不能想到其他人也有親人;在自己合家團聚的日子,不想一下許多家庭因自己的錯誤施政而不能團聚,不盡量想辦法去成全他們,那麼他對自己親人的愛也是偏頗的,根本不配談甚麼儒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