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 陳婉嫻
香港社會邁向知識型經濟,政府奉行不干預政策,任由一些勞動力密集工種流失;不少企業裁員,或將工序外移,令職位大幅萎縮。學歷和技術水平較低的勞工,因而面對嚴峻失業情況。
要解決上述因經濟結構而出現的失業問題,除發展高科技行業外,亦必須同時發展切合香港現時環境的、勞動含量高的產業發展,以吸納上述勞工。過往社會上對扶持環保工業、加強社區服務及家務助理等,提出過不少建議。
筆者希望「本土文化經濟」能為就業前景提供一條新出路。「本土文化經濟」的特色是多元化的,既具有本土特色,又能維繫及發展社區資本的小本經濟活動。
小本經濟活動包括小商戶和小販的經營,只需少量資金,就可以創業和維持經營,不失為失業者其中一條出路。香港的小本經濟活動一向很活躍。惟政府自八十年代起,過分倚重地產、金融業,以及近年大財團壟斷性的擴充業務,才令小本經濟活動的生存空間日漸收窄。
然而,這些小本經濟活動是多元化的。經營者會因應其本身的專長、財力等因素,創建自己的業務。例如過去的街頭擺賣,如賣藝、賣唱及傳統家鄉小食等等百花齊放。經營者所擔當的角色,也是多元的。由入貨、銷售、理帳,以至市場策略等等都親力親為,工作滿足感強。與現時社會「獨沽幾味」的行業如保安、清潔等抹殺個人特性的機械化操作,截然不同。
香港作為中國人社會,有着家庭、鄰里、友儕的互相扶持的文化特色,而社區鄰里關係亦十分濃烈(也就是社區資本)。戰後不少窮困家庭透過社區資本,得以度過難關。小本經濟活動可重建及維繫僅存的社區資本。今時今日香港人際關係疏離及隔膜,若能營造社區資本,有其經濟及社會效益。
此外,香港因其獨特的歷史因素,向來都是一個中西文化薈萃的地方。古老文化與現代都市並存;自然資源也因本地氣候而別具一格。小本經濟本身就別具本地特色,若能與本地文化旅遊、古迹、風物觀光等,結合起來發揮本土特色,可創造不少工作機會,亦可為旅遊業帶來新面貌。
在其他國家城市,政府會對小本經濟予以扶持,三藩市漁人碼頭經驗、上海城隍廟和香港廟街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小本經濟區。而要在香港推動小本經濟活動,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例如利用黃大仙廟旁邊的地方,設立宗教文化主題的旅遊擺賣區。又如尖沙嘴滙集尖端潮流,是遊客觀光和青少年流連的地區,也是藝術集中地,可以考慮開闢藝術自由展售區,展售區可分三種類型:一、像原宿不涉商業性質的青少年自由表演;二、讓藝術工作者有秩序地在特定地點表演舞蹈、雜技、樂器等項目;三、藝術製品的示範及擺賣,類似文化中心廣場試行的藝墟,既可以擴闊小商戶的生存空間,也可以成為文化、藝術的展滙交流地帶,吸引外國及本地遊人。政府只需要擔當主題的劃分及基本管理的角色,而擺賣的具體內容,可留待民間自行決定。
政府如對本土文化經濟活動加以統籌、作政策配合以及推動相關部門執行,並在過程中吸納民間智慧,以民間作主導,增加彈性及活力,可令本港經濟更多元化、更添姿彩,又可改善現時經濟結構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