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講股:揀創業板股要有技巧

陸叔講股:揀創業板股要有技巧

蛇年即將過去,回顧過去一年,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可謂處於多事之秋,在此希望馬年百業興旺,投資者如魚得水,投資得利。上周五美股在多家公司公布較預期利好的消息刺激下,出現顯著升幅,然而近日美股表現主要受消息所主導,所以以短線角度而言,美股仍會有一定的波幅。由於香港連續休市3日,我建議投資者最好還是作觀望,若果大家擔心馬年紅盤高開而錯過發新年財的機會,可以將準備投資的四分之一資金作選擇性入市。
近日有不少新股在創業板上市,然而有些股價表現未見理想,更有些出現急升暴跌的現象,令小投資者無所適從。普遍認為,創業板股份相對主板的風險會較大,因而波幅相應也較大,而且有人會認為創業板股份質素較主板的為低,潛水機會較大。這是否表示創業板股份令小投資者難以獲利呢?其實,這也未必,我們可以從幾個步驟去找出適當的投資機會。
了解公司的基本因素,已是眾所皆知,但是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上市前配售或公開招股的狀況。由於大市氣氛未算理想,市場資金多採觀望態度,因此公開招股的反應大多未如理想,大多數新上市公司都會以私人配售形式上市,上市後通常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

以PE為出入市指標
第一,在貨源歸邊的情況下,股價因而急升,之後這些股票通常波幅會較大,我建議小投資者不要沾手這類股票。
第二,有些股票可能急升後出現大幅調整,主因是有些短線投機者趁高位散貨,但這其實反而出現投資或短炒機會,但有幾點要留意:首先,就是要確認其成交量,因為成交量高的股票才有機會隨時進行止蝕或止賺。其次,就是要參考同類行業的股份表現及其PE,若果在某時間內某行業的股份表現不濟,個別股份亦很難一枝獨秀。但當股價跌至某一個水平(當然該股本身要有盈利基礎),通常都可以以行內平均的PE作比較。舉例說,若果行內PE率平均約10倍,而該股價跌至6至7倍PE水平,則不妨考慮以「測試式」吸納。
雖然PE未必能夠反映股價的值博率(好像工業股的PE較低,科技電訊股的PE較高),但作一個出入市的指標,總好過盲目聽消息炒股票。
然而有一點要注意,利用PE作參考,必先了解該隻股票有沒有基金或機構性投資者參與買賣,因為PE始終是他們的其一參考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