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論:負債沉重阻礙復甦

平心而論:負債沉重阻礙復甦

近日來美國公布的經濟數據有所改善,令大多數人相信經濟復甦指日可待。就連一向謹慎的聯儲局局長格林斯潘也公開認為經濟已開始復甦,所以上月聯儲局決定不減息。但在大多數人相信衰退已漸離我們之際,卻有一部分經濟學者提醒我們別高興得太早,他們相信經濟數據在呈現短期復甦後旋即會再陷入衰退,造成這種現象最主要原因是現時美國企業和私人都負債太高,沉重的債項像枷鎖一樣令經濟不能大幅反彈。
據估計,現時美國私人負債是稅後收入的105%(1990年的比率是90%),即是收入不夠還債,結果是靠借貸度日。但奇怪的是,即使去年經濟已大幅放緩,到了年中經濟更陷入衰退,其間公司和私人負債卻仍升6%,這是反常現象。

先使未來錢已成習慣
回顧戰後歷次衰退,無論企業或私人的負債都會在衰退期間大幅減少,所以當經濟踏入復甦期,私人和企業已能輕身上路,重新再造另一個上升經濟周期。但為甚麼這次衰退,無論私人和企業的債項,不跌反升?究其原因有以下數點:
(1)剛過去的經濟周期是美國歷史上罕有的繁榮期,經濟連續增長達10年之久,很多人已習慣了過好日子,不擔心失業。特別是那些90年代中才開始工作的年輕人,適逢科技狂潮,工資越級跳,股權花紅一大堆,更不知衰退為何物。在此一片美好情況下,絕大多數美國人都大借特借來消費和投資,至於肯自動減債來應付未來艱難日子的絕對是少數。

經濟雙重尋底令人憂
(2)今次的經濟衰退是戰後第一個不是因打壓通脹引起的。事實上,即使過去10年經濟增長不斷,平均通脹率始終維持大約3%,可以說通脹根本不是問題。低利息令還款能力大增,隨着人們入息增加(工資加投資收益),借貸便愈大,雖然到了2001年股市大跌,經濟加速放緩,減薪裁員無日無之,但期間聯儲局為了挽救經濟,破紀錄地一年內減息11次,這樣一來,首先受惠的是借貸人士,每次減息都會直接減輕還款負擔,結果,雖然收入少了,但供款壓力也相對下跌,所以沒有減債的必要。再加上911事件發生,政府為了避免經濟大衰退,拚命鼓勵人們「消費報國」,要保持一貫消費生活方式,而各大公司也相應以大減價來吸引消費,當中尤其是各大汽車公司,以零利息分期供車來推銷,結果吸引無數換車人士,竟然出現了在衰退期間汽車銷量大增的怪現象。
但凡事有利必有弊,低通脹加低利息令人們大量借貸來不斷消費,保持了10年繁榮期,但因為沒有通脹,金錢有價,所借的債項沒有像往時一樣被通脹消磨,所以真正的債項負擔(realdebt)10年來維持不變,反而隨着衰退降臨,真正負債因通縮而增大。又因缺乏通脹,即使經濟復甦,加薪幅度也會緩慢,甚至不會增加,而減息周期已完,此後利息應會上升,結果是債項不變利息增加,還款能力減退,變成長命債長命還的境況。在此情形下,如果失業率繼續高企,經濟會有機會再次下沉,所以有些經濟學家擔憂美國經濟會出現雙重尋底(doubledips)是有理據的。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