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周末絮語 - 李怡
公務員團體代表與財政司司長開會後,表示堅決反對減薪,認為不符合《基本法》,也有違公務員的合理期望。輿論對公務員團體的表現多有指摘。
社會工商業機構正採取減薪、瘦身行動,市民惶惶不可終日,對公務員擁鐵飯碗而拒絕減薪自然反感。但在指摘聲中,有沒有人想一想:高薪養廉,是港英時代行之有效的公務員制度;而董伯在這時候提出公務員減薪之議,則有拉抬個人民望之效應,代價可能是貪一時之快而挫傷了香港的文官制度。因這事而造成市民與公務員對立,又豈是港人之福?
※
徐四民在董建華競選辦諮詢會上說,董若連任必須建立自己的班子,不能用「外國人留下的班子」,因為西方文化不好,例如男女關係,「十五歲女孩已難找到一個規矩的」。
建立自己的班子,那就是「任人唯親」而不是「任人唯賢」了。而且,十五歲女孩規矩不規矩,又跟西方的文官制度、政治文化有啥相干?莫非要學中國那套政治文化,實行七鬥八鬥的「一國一制」乎?
※
港大學生會換屆選舉,唯一參選的「和風」內閣由於曾公開「挺董」,並抨擊過往學聯作風激進,惹來校內學生批評,指其「只講福利,不講理想」,更譏之為「港大董建華」。
董再擔任五年特首,「董建華」三字相信會在社會上成為一個專有名詞,不讓「港大董建華」專美,還會有「商界董建華」、「文化界董建華」、「報界董建華」、「醫界董建華」之譏。意味甚麼?想一下董伯的談吐、行事、作風,思過半矣。
※
民建聯調查,二十種港人常在內地消費的項目,竟有九項是深圳較香港貴的,因此呼籲港人應留港消費。
消費者通常都很精明,因此市民的反應都說:「不是吧!」《蘋果日報》記者去深圳格價,發現民建聯的調查有偏差。
民建聯的調查,只能說是預設立場的調查。 ※
萬事達卡國際組織於去年第四季在十三個亞洲區市場作調查,發現香港人的消費信心居榜尾,只有十二點五,而中國則居首,為八十四點八。上海市民估計未來半年生活質素會有改善的佔八成二,只有百分之零點五覺得生活質素會轉壞;而香港,則只有百分之零點五對未來經濟前景樂觀。
董伯不是老說「中國好,香港好」嗎?何以中國如此之好,而香港會如此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