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鄉:民主派應醒覺過來

書鄉:民主派應醒覺過來

馬國明

新的一年將到,市面上有不少有關新一年預測和占卜的書籍,但對於特首董建華會否連任則完全不用預測,市民亦好像接受了一個已知結果的特首選舉,以致在民意調查中,董建華的聲望居然開始反彈。面對這次毫不民主的特首選舉,民主派陣營顯得一籌莫展,經濟衰退對特首的聲望不減反加,但對民主前景卻是雪上加霜。民主吃不飽,立法會內不同派的議員索性集中火力,八黨聯手,專注民生問題。

要表達具體訴求
民生問題是實事,有人關注當然好。問題是民主和民生不應是對立的,只有民主選舉產生的政府才能真正為民解困。然而,在香港目前的環境裏民主和民生卻好像毫不相干,這點恐怕是本港的政治生態最特別之處。
《TheNewMajority:TowardaPopularProgressivePolitics》是由一群支持美國民主黨的學者經過一年半的定期月會後,共同編撰的。這群學者有感於美國的兩黨政治愈來愈受政治獻捐的牽制,已脫離了民眾的具體訴求。另一方面,這群學者亦有感於資本主義的改變,令到大多數人工作沒有保障,過往安穩的工作已隨着種種管理手法的改變而不復舊觀,件工漸漸取代長久的職業。為了生計,人們往往要身兼數職;對家庭的精神付出減少了,要求卻由於生活壓力而有加無減。在個人層面而言,無論是工作上或家庭生活方面往往是孤立無援。這些生活難題不只限於基層,而是美國大多數人的共同感受,因此,作者們強調,只要民主黨的政策能清晰地表達大多數人的具體訴求,便不難獲得一個新的大多數的支持,而不再是局限於傳統的支持者。
在香港,經濟轉型的說法已是老生常談,但對於引申的社會問題卻似乎仍未有深入的討論,尤其是所衍生的焦慮。一個明顯的例子是追求名校的現象,一方面這種現象表明大多數人對前景缺乏信心,因而想盡辦法保證子女將來能夠藉着學歷的優勢而出人頭地;另一方面,現今的家長,除了替子女安排美好的前程之外,似乎已沒有甚麼可以傳給下一代了,上一代常掛在口邊的做人道理是否已因種種焦慮而不知所終?

目光短淺易滿足
《TheNewMajority》提出不少仔細和具體的政策建議,由於是替美國社會度身訂做,討論的價值不大。但當時編者總結了這些政策建議的大方向是要
(一)為美國社會重新訂立契約;
(二)重新塑造公民意識、減低孤立無援的感覺;
(三)切實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展示新的道德遠景。香港的民主派的致命傷是除了政制問題,基本上滿足於維持九七前的社會現狀,在經濟問題上更往往盲目地維護自由市場。他們從未提過香港社會需要一個新的契約,公民意識方面則似乎以為一旦政制有所進展,前者便會機械式提升。如果香港社會真的迷失方向,那是因為民主派(不是董建華)未能領導社會。民主派,等着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