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有口無心 - 李怡

李怡專欄:有口無心 - 李怡

在沒有其他人參與角逐的形勢下,董建華連任已成定局。也就是說,他將會在今後五年繼續擔任香港的領導者。
作為一個領導者,筆者相信許多人都會感覺到,董伯缺乏領導人應有的特質。他開口講話,總是模棱兩可,不是說這也很重要,那也很重要,就是說要慢慢來,要考慮很久,想得很遠,又或者是唱「中國好,香港好」的老調,或者講「背靠內地,面向全球」的空話。他講儒家,實際上他並不像真的懂得儒家。他講新精英主義,許多人都覺得不知所云,愈聽愈胡塗。他老說為香港定位,卻無具體措施跟進。聽他講話,愈來愈像「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不僅很難讓市民相信他說的話,甚至人們會感覺到他自己心裏也沒有真把他說的話當做一回事。比如當他說「中國好,香港好」,或「背靠內地」時,他心中有沒有想過「中國好」而帶來的與香港競爭的形勢,有沒有想過怎樣才能具體地使「中國好」可以帶來「香港好」。
一九三二年,胡適在《領袖人才的來源》一文中說,「在今日在中國,領袖人物,必須有足以引起多數人信仰的人格。」他又認為,領袖人物的高下優劣,「總都逃不出他們所受的教育訓練的努力」。所謂「教育訓練的努力」,今天來說,就是長期教育所形成的價值觀。多數人信仰的人格,必然是受多數人所認同的價值觀所支持的。「人格」,也可以解釋為「有為有守」,即「有所為有所不為」。
為甚麼香港市民對董伯的尋求人大釋法、八萬五、頒大紫荊勳章給楊光以及可能涉及港大民調事件等等那麼反感,就是因為從這些事情上,我們看不到董伯對法治、民主、自由等價值有基本的尊重。如果對曾經破壞治安的暴動頭目可頒勳章,如果可用「八萬五」的計劃經濟來取代市場導向,如果不用尋求人大釋法來推翻香港的終審判決,那麼還有甚麼事情不能做?「多數人信仰的人格」,首先在於「有所不為」而不是「有所為」,在於在固定不移的價值觀指導下處理政事的毫不猶豫的態度,而不是權衡利害,左搖右擺,患得患失。
「多數人信仰的人格」,需要的是把固定價值觀判斷下的是非,對錯放在第一位,成敗得失放在第二位。以今天香港的情形來說,就是把無法離開香港的工作者的就業問題放在第一位,投資者的利益放在第二位,國家利益更可以免傷腦筋,堅定、果斷,想方設法去為本地工作者開創就業機會,而不是整天「向北望」,以及念叨着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