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為聯匯脫勾做好準備

應為聯匯脫勾做好準備

時事評論員 陶飛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在二月一日紐約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時,重申香港沒有計劃廢除聯繫滙率,並表示有人建議廢除聯繫滙率,以為可藉此解決通縮問題,但其實這個方案「並不適合香港……最基本的一點是假如聯繫滙率被廢除,我們的財政及經濟體系將無法抵擋可能因大量資金外流而帶來的巨大衝擊……香港與阿根廷截然不同。我們沒有外債。我們有為數不少,逾一千億美元的外滙儲備。」
儘管幾年來特首、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多次強調香港不會改變聯繫滙率制度,但是市場仍然每隔一段時間,便有政府會改變聯繫滙率制度的猜測。之所以有這樣的猜測,當然是因為香港經濟正面臨一些壓力,使政府有可能改變聯繫滙率制度。

通縮漫長而痛苦
這些經濟壓力,經過這幾年的苦日子,已經是耳熟能詳的了。自從亞洲金融風暴以來,香港的東南亞主要競爭對手,紛紛調低其貨幣滙率。受制於聯繫滙率,令香港面臨普遍的價格下調(即通縮)壓力。然而,自由市場並不能很有效率地完成普遍的價格下調。市場缺乏價格下調的協調工具,而且也存在種種剛性,因此自由市場的普遍價格(包括工資)下調,一定是緩慢而痛苦的,出現大量的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自由市場只令部分產品的價格和工資下調,但有着剛性的價格和工資(如公共事業服務的價格和公務員、公營機構員工的工資)卻可以不下調,甚至上漲,因而調整也是不公平的。
當然不是說香港的經濟在港元滙率調整後,所有問題都會解決,因為香港現在同時面對經濟結構轉型的難題,但是如果港元的滙率可以下調,那麼調整過程至少可以快一點,不那麼痛苦,不那麼不公平。
文首財政司司長提到,「財政及經濟體系將無法抵擋可能因大量資金外流而帶來的巨大衝擊」,即所謂投機性襲擊,當然是改變聯繫滙率制度或下調港元滙率時政府要考慮的。在壓力下改變滙率制度或改變滙率,將使政府損失大量外滙儲備,以及失去有能力管理經濟的信譽,因此只要有可能撐下去,政府一定會撐下去,就如年前金融風暴時港府斥巨資入市一樣。正因如此,在經濟低迷的今天,政府根本不可能考慮改變聯繫滙率制度或下調港元滙率。

香港有中國支持
但是,這並不是說在壓力減少時,政府不應不去改變聯繫滙率制度或下調港元滙率。現時香港固然與阿根廷不一樣,也與一九八三年中英為香港前途談判瀕臨破裂時的香港不一樣。香港有數千億港元的外滙儲備,更重要的是有一個完全支持香港穩定而又非常強大的中國中央政府。這些都是在改變滙率或改變滙率制度後穩定的支持,也就是說,改變滙率或改變滙率制度的成本並不一定很高,而聯繫滙率這種貨幣發行局制度的其中一個重要好處,就是規限財政當局不能隨意出現財政赤字,因為財政當局不能以發行政府債券的形式向貨幣當局借貸,但是這個好處對香港並不重要,因為香港政府素來有量入為出的傳統,沒有人會相信在廢除了聯繫滙率制度後香港會長期出現財政赤字。
問題是,當經濟情況轉好時,雖然改變聯繫滙率制度的成本不高,可是聯滙制度壞處並不明顯,因而政府並不急於改變;而當經濟情況惡劣,聯滙制度的壞處非常明顯時(現在就是),政府卻礙於改變聯滙制度的成本高昂,也就不可能改變制度,是以,政府多次錯失改變聯滙制度的機會。
因此,政府應該在經濟情況惡劣時,研究應否在經濟情況稍為好轉時改變聯繫滙率制度,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就要研究何時改變、如何可以「低成本」地改變等細節。這些研究需時,而沒有這些研究,改變聯滙制度一定會為經濟帶來沉重代價。如果要避免聯滙制度在下一次經濟衰退時加重香港經濟的負擔,那麼政府便需要開始研究如何在經濟復甦時改變聯滙制度(研究可以秘密進行)。這是所謂有遠見的政府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