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新秀更勝美國大學球員

外籍新秀更勝美國大學球員

過往在新人遴選中選拔非美國本土出生的球員對球隊來說是個冒險的賭注,因為往往要苦等數年後才能見到他們的投資回報。如曾五度榮膺歐洲最佳球員的前拓荒者中鋒沙邦尼斯,在八六年的新人遴選首圈獲拓荒者選取了,但這位立陶宛球星要到九五年才能正式披上拓荒者球衣出戰,當時他已三十一歲而且傷患纏身。
另外,來自克羅地亞的鷹隊前鋒古高在九○年的新人遴選獲公牛選中,但九三年才能加盟,然而古高當時的球技與NBA最高水平仍有一段距離,要到數年後才能成為公牛的最佳第六人。

不再視為人才流失
但時移世易,踏入二十一世紀選拔外籍新秀已成為大勢所趨。為何NBA班主們突然對這批他們過往視之為退而求其次的外援如斯趨之若鶩?其原因可歸納為兩點:
(一)現時外國球會或政府對「放人」持較開明的態度,不再視為本地人才流失,相反還有助提高本地的籃球水平及發展,同時亦可增加本土球員的國際知名度。
(二)自容許NBA球員參加國際賽事後,令外國球員能有機會與這批高手同場比賽並從中學習,故此不少外籍球員的水平及經驗尤勝美國的大學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