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匯市醜聞 屢有發生

國際視野:匯市醜聞 屢有發生

愛爾蘭最大銀行愛爾蘭聯合銀行(AlliedIrishBank)美國分行外滙交易員魯斯納克(JohnRusnak)因「炒燶」外滙,導致銀行損失7.5億美元(約58.5億港元)。目前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正介入協助調查該事件。
這是繼7年前英國老牌投資銀行霸菱(Barings)新加坡分行交易員利森(NickLeeson)因「大炒」衍生工具(derivatives),及後因虧損過巨無法隱瞞最終「爆煲」,令損失高達8.65億英磅(約100億港元)的霸菱「千年道行一朝喪」而倒閉後另一單震撼市場的醜聞。
97年英國西敏銀行(NationalWestminsterBank)年僅30歲的外滙交易員伯布爾斯(KyriacoPapouis)亦因在利率期權(interestrateoption)中損手,導致該行損失9,000萬英鎊。早於30多年前德國亦有一家中小型銀行因外滙交易員「炒燶」外滙而倒閉。70年代末期,香港兩大美資和法資銀行外滙交易員(當時的美資交易員是現任港府高官,法資交易員則曾一度是「超人」身邊的紅人)亦因互「射」盈虧(parkinglossorprofits)而被「調職」或被「炒魷」,資深的外滙從業員必知此事。

監管制度未見改善
雷同事件屢有發生,奇怪的是在科技倡明的年代,人們知識相應提高,縱使衍生工具聽來頗為「複雜」,然萬變不離其宗,無論在風險管理及監控程序上,銀行都應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但為何卻可讓歷史不斷重演?是管理層及專業人士愚昧,抑或「有心人」手法高明,令到這些人未能從歷史或經驗中吸取教訓?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