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衡:增資未能提高學生水準 - 盧鋼鍇

教育論衡:增資未能提高學生水準 - 盧鋼鍇

盧鋼鍇

一月二十六日教統會召開「教育改革進展報告會」,會中派發了兩本小冊子,其中一本是《教育統計數字一覽》,詳列各項令人鼓舞的數字(見附表),但統計數字背後隱藏甚麼意義?

數字背後有啟示
全部表格共十四個,篇幅所限,無法全部列舉。教育每年總開支由一九九七年的三百七十九億增加至二○○七年的五百五十三億,上升了百分之四十六,特區政府重視教育是毫無疑問的,尤其在經濟前景低迷的今天,更是難能可貴。學生每年單位成本也有可觀的升幅,說明教學硬件配備比前好得多。教師學歷比前大幅躍進,尤其是小學方面,三年來擁有學位的教師增加了百分之二十,顯示政府提高教師質素的決心。全日制學校由一九九七年的一百八十間增至二○○一年的三百二十八間,增幅驕人,雖然二○○七年沒法達到百分百全日制,但昔日權宜的半日制概念已徹底消除。
當全港人士質疑學生中、英語文水準江河日下之際,中學會考和高等程度考試成績仍有不錯的增幅,令人頗感意外,究竟是數字有問題抑或數字所代表的意義改變了?
如果我們承認學生水準真的大不如前,則這一大堆數字背後另有啟示:財力的增加、教師學歷的提升、全日制的推行、母語為英語的英語教師的引入、每班學生人數的減低、教師與學生比率的降低、學校設施的改良都無助於教與學水準的提高。是課程的導向錯誤?是教師專業發展緩慢?是收生機制混亂?是評核機制失誤?是語文制度混亂?教改的領導層和教育的有心人真要仔細思量了。
教改分課程改革、語文教育、支援學校、專業發展、收生機制、評核機制和增加教育機會七個範疇。每個範疇都十分重要,缺一不可,關鍵在施行的緩急先後,互相配合,相輔相成,效果才可彰顯,進展才可順利。課程改革影響教改成敗,這期以十年的改革大計徹底推翻傳統,促進學習評估新文化,配以資訊科技進行互動學習;這概念是好的,但如何適當地支援學校,如何培訓教師發展專業,令教師有能力解決教學上的問題。這一環扣一環的配合,確實是教改成敗的關鍵。

別作無意義批評
驟眼看來,收生機制無足輕重,但學習能力分散,足以影響教學成效,令教師顧此失彼。支援學校不是平均注入資源,而是對症下藥予以協助。某些學校資訊科技水平低,派出人員到校指導;某些學校領導層行政能力弱,予以培訓,這樣才可以收到效果。經過一段長時間的醞釀、起動,教改已在教育界萌芽,內裏的失誤當然很多,但這都不重要,而且可視為改革過程中的正常現象,最重要是整個教育界的起步和不斷的修正。教育工作者和社會人士應以宏觀的角度看教改,不可以用自己的主觀和利益作無意義的批評;教改的領導層亦應體貼一般市民和前線工作人員的感受和處境,以夥伴態度共事,以期完成這影響整個社會和後代的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