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從根本概念改革公務員

應從根本概念改革公務員

中文大學政治及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黃偉豪

政府已組成了專責委員會,檢討整個公務員系統的薪酬制度及架構,看來,一些有關公務員系統的根本性改革,是在所難免。
檢討的重點之一,是目前被認為是臃腫不堪的職級和職系的制度,在香港公務員制度的發展上,由於是長期依照官僚制度(bureaucracy)作為藍本,所以極之着重工作的細緻分工,因此,便導致目前在香港的公務員體制內,出現多達四百多個職系(grade),及多達一千多個職級(rank)的「熱鬧」情況。
雖然把它們刪減,應可增加政府人力資源管理的靈活性,也可以在某程度上降低政府的財政開支。但若是胡亂行事,效果卻可以是適得其反。因此,在整個檢討職系及職級的過程中,不但要小心行事,更是需要一套對公務員系統的完整理念,來替公務員的角色和使命重新定位,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過分盲目分工
要建立這套理念,便要首先明白職系和職級的由來,和它們所要發揮的功能,及同時所帶來的問題。所謂職系,簡單來說,是一個工作的類別。
在官僚制度的思想下,政府往往相信透過分工,將工序不斷細分,可以在各展所長下,有助提升整套工作和整個政府的效率。但政府對於整套分工的理念的追求,卻往往過於沉迷和盲目,引致到政府內部出現多達四百個職系的情況,而有些職系所要負責的分工,亦細緻到一個不合理的地步。例如,在政府的架構內,就設有打字員、電梯機操控員、影印員和計時員等職系。

專才通才職系
要注意到的是過分分工所帶來的過多職系的問題,會同時對政府的管理和員工的發展,帶來不良的後果。由於職系的員工只是負責自己職系內的工作,對於政府內部調配人力資源的能力,造成極大障礙。若政府因應社會需要,提供新的服務,政府往往所能夠做的就是開設新職系,間接令政府不斷膨脹。
對員工來說,過分分工的職系,亦是對個人才能的發揮的一個極大限制,也是社會上人力資源的一個重大浪費。試想若計時員或電梯操控員一生服務政府,他一生也只能做相同的工作。他不能藉着提升經驗和技能,而得到一份更能發揮才能的工作。
這亦帶出了一個職系與職系間的嚴重問題,就是現時大部分的職系均是對外封閉,缺乏聯繫的。即是說公務員很難晉升到其他職系。他們若要加入其他職系,往往要在新的職系內從低做起,這亦大大降低了職系之間的人才交流。
在政府內,職系又有「專才」職系,和「通才」職系之分,而只有屬於「通才」職系中天之驕子的政務官職系人員,才能晉升到政府高層的重要決策級職位。
至於職級的建立,就往往是為了在職系內,建立晉升機會,使公務員有意欲長期留在政府服務,並視此為終身事業。

不應只有「減」字
因此,政府在檢討職系及職級時的理念,不應只有一個「減」字,而是要更深層地去為公務員從新定位,思考政府內人才發展、交流和管理的重要性,及是否有需要保留公務員必定是終身事業的根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