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消費信心低落並不是甚麼讓人意外的消息,因為只要看看商號不斷要以減價清貨、地產發展商不斷要以「劈價」賣樓就可看到港人的購買意欲極低,只有在大幅減價的情況下才能讓港人從錢包中掏出錢來消費。
但是最新的調查發現香港人的消費信心居然比經歷了十年停滯、衰退的日本人還要差,顯示港人在新一輪的經濟低潮衝擊下變得更脆弱、更缺乏信心。這對香港經濟復甦是有負面影響的。
港人出現這樣的經濟信心危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的,因為自從回歸以來,香港經濟在五年內出現了兩次經濟衰退,經濟表現之差可說是二次大戰後罕見的;像這樣的情況,當然只有令港人的經濟信心土崩瓦解了。同樣重要的是過去五年的經濟大滑坡製造了大批、大批的輸家,九十年代中期以後置業的市民固然通通賠掉多年的積蓄甚至成為負資產一族;過去一直在股票市場活躍買賣的小投資者也由於科網股熱潮則絕無僅有。
在一個輸家眾多、贏家寥寥可數的社會,經濟信心、消費信心當然只有拾級而下、跌入低谷了。
更可怕的是港人消費信心不足的情況顯然已從短期、一時的現象逐漸演變為難以根除的心理狀態,例如九九年末至二○○○年的時候,香港經濟曾出現相當強勁的增長,但在當時年增長達百分之十的情況下仍無法重燃港人的消費意欲及信心,令本地消費市道持續疲弱。
由此可見這股不願消費、無信心消費的狀況已變成長期現象,並且正因經濟再次轉壞而大幅下跌。
要知道內部消費始終是本地經濟的重要部分,假若內部消費始終無法改善,市民的消費信心始終無法恢復,那即使美國經濟真的在今年第一季見底反彈,並促使本地出口改善,市民及本地經濟的得益也只會有限,甚至重演九九年至二千年那樣有增長而無繁榮的局面,令香港只有復甦之名、無復甦之實。
因此,港人消費信心低落雖不是甚麼意外的消息,但卻是一個危險的訊號。若果特區政府無法打破這個信心匱乏的惡性循環,那香港經濟要真的重現動力將會困難重重。
(圖)商店大減價仍難增加港人的消費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