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的空氣污濁指數,長期處於高位,都市人普遍多吃少運動,病痛多多已是司空見慣;再健康的人,每年或多或少,都會與醫生有數個「約會」;當中尤以小童及老人為甚。若果家中有老有少,每年用於醫療的費用,動輒一萬幾千;是故,相關的醫療保險產品,需求不斷增加。
保栢(亞洲)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莫大衞說:「整體醫療保險市場,正以每年10%的速度上升,顯示出愈來愈多人,重視這類保險產品。」
不過,市面上的醫療保障計劃,大都將住院、手術及門診混為一體,甚少可以單獨購買。特別是門診一項,有提供單獨投保門診的公司,寥寥可數,主要是因為該項保障的索償率較高。
根據香港保險業聯會統計數字顯示,門診保障的索償宗數,佔整體醫療索償個案的98%,遠高於住院及手術項目。莫大衞指出:「一個包含門診、住院及手術的醫療保障計劃,門診保障便佔了當中一半的保費。」一個不包門診的計劃,保費立時平了一半。
不過,莫大衞建議有心投保的人士,不要吝嗇多付一點保費,以換取更全面的保障。
「本港的醫療費用高昂,尤其是住院及手術項目,涉及的雜費多不勝數。另一方面,都市人小毛病甚多,每次一百幾十的醫生費,正所謂小數怕長計;所以一個包含住院及門診的計劃,才算完備。」
目前,以一些自僱,或公司沒有提供員工醫療保障的人士,為主要的投保人士;而小童及老人,亦是醫療保障的常客。
現時市面上的醫療保險,大致可分為團體及個人兩種;而同一個醫療保險產品,一般都會劃分為不同的計劃,供不同需求的人士投保。莫大衞指出:「愈高層次的計劃,保費會愈高,相對賠償的金額,亦會較大。」
其實,不同層次的計劃,除了賠償金額以外,最大的分別,主要是病房的等級、各類雜費及診療的次數上限。因此,投保人投保前,可以先考慮自己是否「多病痛」、習慣到那家醫院應診、住那種等級的病房等等,然後才購買合乎自己本身需要的保險計劃。
記者:丹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