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財政年度最後一次賣地於周一舉行,是次推出的屯門及大埔墟住宅地皮,合共以3.01億元賣出,較市場預期為佳。賣地成績雖然理想,但對地產股刺激不大,原因是兩塊地皮始終較細,未能成為市場指標,其次是業界對樓市的展望,仍然保持較審慎態度,所以即使賣地成績理想,也不足以刺激股價。
另外,我曾經指出,過往賣地成績往往是樓市去向的指標,但時移世易,現時市場或多或少會將兩個市場分開來看。
特區政府推出勾地政策,目的是希望不要因為過分供應土地而直接打擊樓市,但是在現時勾地政策下,發展商其實仍保持一個較審慎的態度,原因是目前土地供應並無限制,而且近年港府土地拍賣集中於細地皮,並非大型地產商的主力目標,故發展商對勾地也較為審慎,所以單從賣地(而且是較細的地皮)其實也並不能完全代表發展商對地產後市的睇法。
從另一角度而言,我們從地產發展商近年的行徑,當中也不難發現勾地的代表性日漸減少。在樓市興旺時代,樓宇銷情熾熱,發展商很快透過賣地去補充土地儲備,但是,現在發展商卻透過五花八門的途徑去增加土地儲備。好像新鴻基地產(016)以21億元巨資,為旗下7個項目補地價。此外,長實(001)除了勾地及拍賣土地外,近年積極增加發展項目的地積比率及更改土地用途,又如進行換地及更改地契以增加土地儲備。
以上種種例子,反映出現時發展商靈活多變的營商手法,是迎合現時房地產市場發展。
另外,有一點不得不提,就是有關地產商的補地價政策。從成本角度而言,地產商跟政府商討補地價而得到土地,理論上成本會較直接從土地拍賣所得較低,原因是發展商可以跟政府有直接議價能力。因此,這亦解釋了為何業界有時會以「發展商補地價為後市的指標」,雖然,近年除了新地上述的補地價項目外,鮮見地產商補地價作增加土地儲備,又如長實等發展商手上亦有不少新界農地,而他們洽談補地價將之轉為住宅或商業用地的步伐緩慢。由此可見,發展商雖然普遍看好樓市,但背後仍保持一個較審慎的態度。
由此可見,過去賣地作參考指標的時代已過去,我們要看的,是發展商的整體運用土地儲備策略。另外,由於息口似有見底迹象,地產股似乎又少了另一外力刺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