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空話連篇 - 李怡

李怡專欄:空話連篇 - 李怡

上星期董建華發表他的競選政綱,及兩次在諮詢大會上回答選委提問。面對香港的經濟困境,他重申香港的定位是:背靠內地,面向全球,作為中國一個主要城市。在諮詢大會上,他又重彈「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的老調,他說「要時時刻刻維護國家利益,因為國家好,香港會變得更好」。
對於第二屆特首的工作,他提出四項重點:改革政府架構;利用中國入世機遇,推動經濟轉型;創造就業機會;倡導自強不息、團結向上精神。
董伯所提的定位與工作重點,筆者相信絕大多數市民都會覺得空泛而不具體。比如「背靠內地,面向全球」,是以發展甚麼行業來「背靠」和「面對」?「國家好」,過去已明擺着香港的工業北移、文職北移、消費北移,香港因此不那麼好了,董伯又用甚麼方法可使「國家好」而「香港變得更好」?
而且,作為一個地方首長,是應該「時時刻刻維護國家利益」,還是應「時時刻刻維護本地的利益」?是要首先把本地的事情辦好,才能間接使國家更好,還是時刻想着國家利益,就能把本地事情辦好?這個優先次序的問題,即使在大陸的地方政府中,也是十分明確的,更不要說實行聯邦制的美、加等國的地方政府了。董伯的「時時刻刻維護國家利益」的思維,不僅讓香港人擔心,相信即使中央政府也會擔心。
至於四項重點工作,第四點「倡導自強不息、團結向上精神」,根本就是空話。香港人過去的「自強不息」,不是憑空由港英政府倡導而產生的。最重要的是公平法律所提供的機會平等,使人人能各顯神通,能憑着自己的奮鬥而享受成果,此外則是社會的職業環境,使人們覺得有前景、有希望。「法治」與「希望」是人人奮發自強的動力,與政府倡導甚麼精神無關。更何況多元化的社會,強調的是利益的爭逐與均衡,而只有一元化的社會,才需要講甚麼「團結」。
改革政府架構,相信目的在推行高官問責制,以及精簡機構,以期能在未來五年解決財赤問題。但具體來說,該如何精簡,才能在不加稅的情形下,縮減每年約八百億的赤字(政府統計,過去三季財赤達六百零八億元,故本年度財赤約為八百億)?董伯沒有提到。
至於「利用中國入世機遇,推動經濟轉型」,是向甚麼方向轉型?也沒有說出來。是向知識型經濟轉型嗎?目前有許多高學歷的人都找不到工作,又怎麼解釋呢?因此,「經濟轉型」、「創造就業機會」,不能憑空說說,市民需要具體的方向與措施。要使市民覺得這樣的方向與措施,真的能在中國入世之後,為香港創造出某種行業的優勢,因此有許多創業或就業機會。有此希望,人們才能自強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