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解釋:訊息不對稱 多因被隱瞞 - 張五常

經濟解釋:訊息不對稱 多因被隱瞞 - 張五常

  玉石市場,隱瞞訊息的行為不限於不切開原石出售。因為玉石的訊息費用高而玉石的本身珍貴,其他隱瞞訊息的行為也就比較誇張了。最有趣的是買賣雙方議價時價格不公開,而是用毛巾或報紙掩蓋着買賣雙方的每人一隻手,以看不見的「無形之手」討價還價。

卷二第九章
訊息費用與討價還價
第三節:從玉石市場看隱瞞訊息
玉石在中國起碼有五千年的傳統,但今天中國人視為裝飾珍品的玉石,是翡翠(jadeite)。翡翠玉石全部產於緬甸,於清代中葉傳入中國。這裡分析的玉石是翡翠,是香港人熟知的在廣東道成行成市的那一種。不是所有這類玉石都是珍貴的:劣品甚多。
緬甸的玉石不是從石礦開採出來的,而是在某山上挖掘出來的獨石。獨石是零散的石塊,從數安士到數百磅不等。經過不知多少億年埋藏於土下,獨石有石皮,而石皮之質與皮內之玉截然不同。石皮通常不透明,從皮外猜測皮內的玉質是湛深的學問,就是專家也是猜錯的機會大,猜對的機會小。猜不準,但專家比非專家的準確性高很多,所以猜不準也值得花長時間研習這猜測遊戲。猜不準但算是專家的大約要研習二十年。這是很高的訊息費用了。
我調查玉石市場的起因,是玉石原件若被切開來,真相大白,不用費時研習那猜測遊戲。那為什麼原石不切開來才出售呢?賣家為什麼故作神秘,鼓勵買家研習猜測?一個答案是切開可能切壞了。這答案不對。雖然不同的玉石產品有不同的開石切法,但哪一類的原石適宜造哪種產品,眾所周知,一般不會切錯。事實上,運到香港的原石出售時,通常在石皮上開了一個或更多的小坑,是可以稍窺玉質的大約三公分長不到一公分闊的「水口」。這水口是磨出來的,去皮見玉,讓買家看到一小點玉質。水口或深或淺。如果賣家選開較多水口,或把石皮全部磨掉,石內的玉質就披露較多,但還是遠不及切開來的真相大白。為什麼賣家不把水口增加?在緬甸原石出土成交時,通常是半個水口也沒有。運到香港出售,原石加上水口,而有時不切開石再轉售,水口說不定會加上去。這些現象的解釋是後話。

回頭說作為獨石,每石之玉有獨特的面目。不計其數的石塊,切開造成零碎產品後,大致上專家可以辨別哪幾件零碎產品是出自同一石件的,雖然在色澤上出自同一石件的零碎產品往往不同。有可以辨別的特徵是玉石有價的一個原因。然而,如上文所述,翡翠玉石很多,大部分是劣品,有些根本不值錢。可以作為裝飾品的起碼是中上之選。專家可以辨別是一個重點,而同樣重要的是專家可以有準則地排列玉石產品的質量高下。
判斷質量高下的準則,是由數百年的中國品味傳統與不同質量的供應多寡決定的。有些我們認為很美觀的玉石,因為供應比較多,或與傳統的品味不合,不大值錢。同樣,日本與菲律賓的品味與中國的不相同,但因為這些地區的需求量不夠大,主要決定質量的品味還是中國。最值錢的質量是那些深綠、有光澤、有厚度而又通透的產品。這種產品非常難得。「綠」通常是玉石塊中的葉脈或紋理,精彩的要找到一絲也不容易,而要有厚度、夠綠而不帶黑、有光澤而又無裂紋,就真的是難求了。
購買玉石產品的人不只求裝飾美觀(入色的可以非常美觀),也求保值或作為一項投資。沒有專家的鑑別及專家們的認同,玉石產品不可能有今天見到的高價。因為訊息費用高,要成為一個玉石專家是二、三十年的功夫,而如果專家們對產品的判斷不認同,專家就有等於無了。是個重要的結論:純以品味而成價的產品,在有訊息費用的情況下,有專家認同其價值會上升。
一九七五年研究玉石市場時,我曾經拿着十隻大小相同但質量不同的玉手鐲,給五個玉石專家排列價值的高下。他們排列的次序完全一樣,但在同樣的次序中他們的估價卻有頗大的差別。這估價不同不是因為對玉石本質的訊息不同,而是因為市場的訊息不同。專家們各自專於不同的產品。手鐲、掛件、蛋面等產品是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市場訊息。同類產品的玉石專家,估價是遠為接近的。

要解釋玉石市場的「怪」現象,我可以推出兩個基礎假設。其一是要成為一個專家,對玉石質量的訊息要下相當長的時間投資。雖然專家之間有不同的判斷水平,他們每個都是靠專業為生,以「眼光」餬口。他們自己在玉石市場買賣而賺取差價,又或收取費用作顧問。其二是玉石的物主擁有訊息披露的權利,物主會審時度勢,看看買家是誰,市場的競爭對手等而決定訊息披露多少,從而增加自己的財富。這樣的訊息披露,免不了有欺騙的痕迹,小則隱瞞,大則入色。
玉石原件不切開來出售,是因為在訊息不足的情況下,切開剖白能獲得的價在預期上會低於隱瞞某部分的訊息。如果原石的物主預期切開剖白的價值較高,他會切開來出售,但這情況不多見。最常見的情況,是物主選原石中最大機會披露高質的位置,開一個小水口,以蠟磨得光亮而出售。選擇這水口位置要由專家決定,而如果原石預期是珍品,高級的專家會被聘用,選一個水口位置的費用可以高達數萬港元。如此慎重處理,專家選錯了位置還是時有所聞的。
原石開了一個水口後,要不要多開一個是以能否使原石增值為依歸。要是一個水口見佳質,多開一個預期會有同樣佳質的,物主大都選擇多開。要是第一個水口見劣質,多開預期會改善,那就更要多開了。通常緬甸的玉石原件運到香港後,出售時每件有水口一至二個,雖然多達數十個的也有。多開一個水口,見劣質而使原石之價暴跌的例子也時有所聞。
考慮購買原石的人當然知道水口位置的選擇是出售者認為是披露最佳質量之處。但這買家可能是更高的專家,認為水口位置選得不對,購入原石加開水口再出售。無論怎樣,單看水口而猜石內之質是很難猜得準的。我見過一件多個水口盡皆精彩的原石,一位專家朋友說石內多半是劣質,果然說對了。另一方面,緬甸的玉石有不同類的品種,某些品種質量比較穩定,或遠為容易觀其外而知其內。再另一方面,市場的專家往往專於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產品要用不同的石料,所以專家們大都集中於自己懂得的產品市場來選購原石的。

無論怎樣說,因為觀原石之外難猜石內之質,稍知一些的到原石市場下注,賭一手切開來是有機會賺錢的,而好些癮君子這樣做。二十七年前我作過大略的估計,能這樣賺錢的機會不及到馬場賭馬。這可見真正專家在玉石上的訊息投資不是白費的。是時間很長的投資,通常是靠家族的玉石生意傳統,從小練起。如果每個人都大公無私,原石切開來才出售,玉石的訊息投資會只限於鑑辨產品的質量,訊息費用據說可減七成以上。但大公無私的人不存在,各自為戰,市場的訊息費用就激增了。自私對社會有利也有害,玉石市場是一例。
但玉石原件不切開剖白,隱瞞訊息的例子,雖然奇異誇張,可不是玉石市場獨有。所有產品的市場皆類同,只是不夠奇異誇張,我們不注意罷了。
我可舉水果店賣紅蘋果的例子。美國華盛頓州所產的紅蘋果運到香港出售,水果店把之擦得光亮,然後一個個整齊地堆起,每個選最可觀的一面向着顧客。顧客若翻動是不歡迎的。其他例子讀者可以想出來,不用多舉了。
回頭說玉石市場,隱瞞訊息的行為不限於不切開原石出售。因為玉石的訊息費用高而玉石的本身珍貴,其他隱瞞訊息的行為也就比較誇張了。最有趣的是買賣雙方議價時價格不公開,而是用毛巾或報紙掩蓋着買賣雙方的每人一隻手,以看不見的「無形之手」討價還價。隱瞞價格顯然是買方的要求。我是專家,願意出某價購買某玉石,你知道我是專家,若價格公開你跟着我出的價提升少許競購,我的專家訊息豈不是給你免費利用了?玉石產品的議價往往用無形之手;玉石原件議價,若有其他人在旁觀望,無形之手是一定用的。
廣東道的玉石原件拍賣令人嘆為觀止。是四百平方呎左右的小室,中央方桌一張,沒有椅子。地上放着二、三十個籃子,每籃之內載着一至五、六件原石,每件都有小量水口。室內有幾枝吊燈,讓顧客在拍賣前以燈光照射來猜測石內之質。大約有兩天的時間給顧客這樣審查,拍賣時是以每籃子內所有的原石算一價。

拍賣官是個頂級專家,在玉石市場聲譽卓著的。他的服務是由賣家僱用的,所以他要爭取最高的出售價。拍賣開始,十多個賣家環繞方桌而立,一個工作人員把一籃子原石放在桌上。拍賣官拿出毛巾,掩蓋着右手伸出去。競投的人逐個把右手放進巾下,以手指出價。一個一個地這樣做,動作快得驚人,不到一分鐘所有的人都出了價。拍賣官每個買家都認識,而每個買家所出之價他都記得。
在拍賣官的身後有一間僅可容身的小房子,有布簾,賣主藏身其內。一輪出價後,拍賣官轉身把巾下的手伸向小房子。布簾伸出賣主之手在巾下與拍賣官的相觸。大家不說什麼,但觸手的時間比較長。拍賣官在巾下傳達給賣主的訊息,是顧客所出的高價為幾,不同顧客出價的差距大小,以及拍賣官認為應該賣或再作第二輪競投的意見。賣主的回應也在巾下傳達了。要是決定出售,拍賣官叫出價高者的名字,這價高者不能反悔。
一般來說,如果第一輪競投有幾位高價的價格相近,第二輪競投同一籃子是必然的。凡起一輪重投,舊一輪的出價皆作廢。那是說,只要拍賣官沒有叫你的名字,你在重投時所出之價可以低於早輪的。第二輪的巾下出價比較慢,拍賣官常叫觸手者出高一點,是有議價的性質了。第二輪過後,拍賣官又再轉身與賣主的手在巾下相觸。
在我參觀過的兩次上述的玉石原件拍賣中,每籃平均大約有三輪巾下觸手。任何一輪之後,一叫人名就賣出,賣出後之價是要公佈的。賣不出就只把籃子搬開。拍賣完畢後賣主請所有在場的人晚宴,是慣例。沒有人認識我,這種晚宴我魚目混珠地吃過一次。
隱瞞訊息是訊息不對稱的主要成因。
(《經濟解釋》之六十五)
每逢周三刊出 作者保留版權



廣告一則
《經濟解釋》卷二──《供應的行為》──將於月內出版,字數比卷一多百分之五十強,其中關於租值與上頭成本的概念有補充及澄清。
只出精裝版,書價港幣一百,香港加郵費港幣二十,海外加五十。教授簽名與否隨君選擇。接洽花千樹出版社,電話:2729-1208,傳真:2729-7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