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備回報率難達5%

儲備回報率難達5%

【本報訊】政府預期今年的財政赤字高達600億元,其中一項關鍵因素是外滙基金分帳予財政儲備的金額大幅萎縮,而外滙基金財政儲備分帳模式是由98年開始由固定回報,改為與基金在該財政年度投資表現掛鈎的分紅方法。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昨日在立法會指出,採用分紅方法後財政儲備所獲的整體回報較前為高,但波動性及準確預測的難度也相應增加,若政府及市民大眾希望回報能穩定下來,可以考慮按過去數年計算出一個平均回報率,或回復98年前類似存款收息的固定模式分帳。他與財政司司長亦曾就此討論,暫時未有最後決定。

低息環境料持續
政府於去年3月公布財政預算案時曾估計,外滙基金財政儲備整年度的回報達351億元,其後於去年底修訂預算時調低至125億元。但任志剛較早時已明言難達此指標,已肯定的收益額僅78億元。代表前綫的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昨日在會上建議,將財政儲備的回報率固定在5%水平(94至2001年度外滙基金的複合年度回報率為6.5%)。但任志剛憂慮息口處於高水平的日子已成過去,隨着國際利率環境持續偏低,且長遠走勢也低企,在低息市況下要保持5%固定回報,他懷疑未必能達到。

盈餘「唔郁好過郁」
他又認為,外界不應存在過分倚賴外滙基金投資回報,作為帶動財政儲備增長,以應付公共開支的想法,因為像98、99年度錄得的高投資回報,是超出預算的表現,高回報也不可能經常持續。對於目前按外滙基金回報分帳予財政儲備的方式,他覺得並無不妥,最重要是市民大眾、立法會及財政司司長接納有關安排,理解金融市場的波動性,會令預測回報較難準確釐定。
政府面臨巨額財赤,有議員提出是否可由外滙基金逾3000億元的累計盈餘作出補貼。任志剛回應說,根據外滙基金條例第8條,財政司司長擁有絕對權力,將累計盈餘的金額撥入財政儲備內,但他認為,此舉將無可避免地削弱當局穩定金融及貨幣市場的手段,特別是目前處於結構性財赤狀況下,不排除財赤問題最終會對市場穩定性構成心理影響。
面對市場全球化及國際金融環境風急浪高,他指出,累計盈餘「唔郁好過郁」,若一定要調動,最好是調撥外滙基金的財政儲備。他說,98年金融風暴時,外滙基金組合內支持貨幣基礎的資產,並不足夠完全抵禦衝擊,尚需要額外資產支撐入市行動,這時便需要靠累計盈餘的資金。不過,財政司司長在調回外滙基金資產上擁有最後決定權,他希望一切安排,能保持高透明度。
金管局根據外滙基金諮詢委員會在98年修訂的基準投資組合進行投資。任志剛表示,基準組合運作適切,毋須更改,按該局統計,10年前把1元投放在該組合內,目前回報是2.1元,但若放在銀行存款只得1.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