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潛力豐厚eBay成寵兒

發展潛力豐厚eBay成寵兒

科網泡沫爆破,令不少科網公司紛紛倒下。據一項調查顯示,在尚未遭淘汰的科網公司中,超過9成的股價已跌穿招股價。雖然如此,仍有個別公司繼續獲得投資者青睞,以每年72%增長的eBay,正是其中的一朵奇葩。這間公司到今日仍能茁壯成長,究竟內裏有何乾坤?

走進eBay的辦公室,與其他科網公司並沒有太明顯的分野。一間間用屏風間隔而成的小房子,所有人均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工作。一位女士高聲地與鄰房的科技總監交談,有東西要向對方展示時,亦只是提起雙手,把東西放在頭上,屁股始終未有移離過椅子。很難想像這位便是運籌帷幄、管理着2400名員工的eBay行政總裁——韋特曼(MegWhitman)女士。
韋特曼女士被形容為美國最佳行政總裁之一,更是華爾街的寵兒,但從外表上看,她與新經濟管理人員似乎沾不上邊兒。不過,事實歸事實,韋特曼女士入主此間網上跳蚤市場掌政只有短短4年,已令公司茁壯成長,吸引了3700萬名顧客,更把業務伸展至海外。據FirstCall統計公司估計,eBay在去年全年收入有7.4億美元收入,毛利有1.29億美元。

市盈率近118倍
在科網熱潮漸見冷卻的今日,eBay的市盈率仍接近118倍,反映投資者對eBay的增長前景仍充滿憧憬。韋特曼女士更承諾會把eBay由一間純網上拍賣行,轉型成為規模更大、提供商品及服務更齊全的購物中心。
在2年之前,eBay仍被視作二手商品收集市場,但今日的eBay,已發展成為一個交易平台。簡單地說,eBay的業務範圍,已不再局限於主席奧邁耶(PierreOmidyar)在1995年初初創立eBay時,以替客戶以物易物,或單純在網上拍賣二手貨品的目標,售賣的產品已加入了名牌店產品,更包括一些有定價的項目。
據eBay的市場主管戈巴形容,eBay的目標是當消費者想購物時,便會想起eBay,令eBay的地位等同沃爾瑪(Wal-Mart)。他補充,收集項目現時仍佔去eBay售賣的大部分項目,但eBay的營銷收入已有逾半由實際日用品提供,包括電器、汽車、服裝及體育用品等,而約有16%收入則來自固定價格產品類別。

目標遠而可及
eBay的財務總監杜達(RajivDutta)亦提供了一些統計數字和圖表——曾透過該公司交易的買賣人數有3760萬;去年第3季便有超過1億900萬件貨品成功在eBay拍賣或銷售,交易總額有24億美元,為eBay提供了1億9400萬美元收入,較前年同期增長了71%。分析家估計,eBay去年全年收入可較2000年成長72%,而業績亦可進一步改善,因為eBay的國際業務穩步發展,已伸展到歐洲和亞洲,而所售賣的大額貨品亦愈來愈多,去年電腦銷售按年錄得57%增長,汽車銷售增長速度更達2倍。
杜達估計eBay可發展的市場規模有望高達1萬8千億美元,今日的成績只及發展潛力的0.5%,換言之,eBay仍大有發展空間。韋特曼女士去年曾發表過鴻圖大計,預期在2005年的營運收入將可達到30億美元,其中有10億收入來自國際業務,另有10億則來自定價產品銷售。去年業績,國際業務只提供了1.12億收入,而固定價格銷售更僅僅封了蝕本門,可見韋特曼女士的野心有多大。但市場並不認為韋特曼女士所訂定的目標是遙不可及。高盛分析員諾度(AnthonyNoto)便曾說過,eBay一向所訂定的目標均非不切實際,公司的透明度高,既不文過飾非,亦從不誇誇其詞,所說的話均忠誠可靠。
eBay的股價雖較去年初所締造的122美元下跌了接近1半,但只較52周平均價低9%。市場投資者既容許eBay的市盈率高企於118倍,仍不願大舉沽售,顯示對此間基建於虛擬世界的網上交易公司仍有憧憬。也許,業務的光明前景、透明度高及行政上予人的信心,便是eBay的成功之道。